乌蛇胆
乌蛇胆的种植和炮制
来源
为游蛇科动物乌梢蛇的胆。将蛇剖开腹部,找出胆囊,用线扎住胆管上端,然后沿结扎处上方剪断,取出晾干。
【原形态】
乌梢蛇(《纲目》),全长可达2米以上。头扁圆;头部和颈部分界不明显。吻鳞从背面可以看到。鼻间鳞宽大于长,其与吻鳞的缝合线远较与鼻鳞的缝合线为短。前额鳞大,两鳞间的缝合线等于从其前缘至吻端的距离,宽大于长,外缘包至头侧。额鳞前大后小,长与鼻间鳞和前额鳞的和相等。眼上鳞宽大,长与其额鳞前缘至吻端的距离相等。鼻孔椭圆形,位于2鼻鳞中间。颊鳞1片,与第2、3片上唇鳞相接。眼前鳞2片,上缘包至头背。眼大,眼后鳞2片。颞鳞前后列各2片,前列的狭而长。上唇鳞8片,第4、5两片入眼;第6片最大。前颏鳞比后颏鳞短,与前5片下唇鳞相接。后颊鳞与第1腹鳞间有小鳞1对。下唇鳞11片,第6片最大。体鳞16~14行,背中央2~6行起棱.腹鳞186~205片,肛鳞2裂,尾下鳞101~128对。尾部渐细。体呈青灰褐色,各鳞片的边缘黑褐色。背中央的2行鳞片呈黄色或黄褐色,其外侧的2行鳞片则成黑色纵线。上唇及喉部淡黄色。腹面灰白色。其后半部呈青灰色。
【生境分布】
- 生活于丘陵地带及田野草丛或水边。以蛙类、鱼类为食。无毒。
- 分布华东、华南、西南和湖南、湖北、山西、河北等地。产于浙江、江苏、湖北、安徽、四川等地。
性味
《四川中药志》:性凉,味苦微甘,无毒。
性状
干燥的胆囊,全体呈棕褐色或绿褐色,皱缩,长约1厘米,粗0.5厘米,上端胆管长1.5厘米。对光透视微透明,内心黄棕色或黄绿色。味极苦,回甜。
乌蛇胆的效果
功效
为游蛇科动物乌梢蛇的胆。用于痰迷心窍,风热发狂,眼雾不明;痔疮红肿及皮肤热毒等症。
主治
清热解毒,化痰镇痉。用于用于痰迷心窍,风热发狂,眼雾不明;痔疮红肿及皮肤热毒等症。
- ①《纲目》:治大风疠疾,木舌胀塞。
- ②《四川中药志》:治痰迷心窍,风热发狂,眼雾不明;痔疮红肿及皮肤热毒等症。
用法用量
- 内服:1~2个,研末入丸、散。
- 外用:研末撒或调搽。
乌蛇胆的药方
- ①治痰迷心窍:蛇胆、陈皮、胆星、黄连、川贝、琥珀。共研末为丸服。
- ②治风热发狂:蛇胆、巴豆霜、朱砂、全蝎、寒水石、黄连。共研末为丸服。
- ③治眼雾不明,皮肤热毒及痱子:蛇胆兑酒吞服。(①方以下出《四川中药志》)
- ④治木舌塞胀:蛇胆一枚,焙干为末,敷舌上,有涎吐去。(《圣惠方》)
- ⑤治内外痔疮:蛇胆,配麻油调搽。(《四川中药志》)
乌蛇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