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中医百科
  2. 寒水石

寒水石

寒水石
1 #

名称

Calcite

凝水石、白水石、凌水石、盐精、水石、冰石、鹊石、盐精石、泥精、盐枕、盐根

  1. 凝水石
  2. 白水石
  3. 凌水石
  4. 盐精
  5. 水石
  6. 冰石
  7. 鹊石
  8. 盐精石
  9. 泥精
  10. 盐枕
  11. 盐根

寒水石的种植和炮制

来源

为硫酸盐类矿物芒硝的晶体。

性味

辛咸,寒。

性状

多呈规则的块状结晶,常呈斜方柱形,有棱角,无色或黄白色,透明、略透明或不透明,表面平滑,有玻璃样光泽。质坚硬,易砸碎,碎块为方形或长方形。无臭,味淡。

寒水石的效果

功效

为硫酸盐类矿物芒硝的晶体。 主治时行热病,积热烦渴,吐泻,水肿,尿闭,齿衄,丹毒,烫伤。

经脉

心经胃经肾经

主治

清热降火,利窍,消肿。治时行热病,积热烦渴,吐泻,水肿,尿闭,齿衄,丹毒,烫伤。

  • ①《本经》:主身热,腹中积聚邪气,皮中如火烧,烦满,水饮之。
  • ②《本草经集注》:解巴豆毒。
  • ③《别录》:除时气热盛,五脏伏热,胃中热,烦满,口渴,水肿,小腹痹。
  • ④《医学入门》:治小儿丹毒,烧为末,醋调敷之。
  • ⑤《纲目》:治小便白,内痹,凉血降火,止牙疼,坚牙明目。
  • ⑥《医林纂要》:除妄热,治天行大热及霍乱吐泻,心烦口渴,湿热水肿。
  • ⑦《本草求真》:敷汤火伤。
  • ⑧《本草求原》:治心肾实热。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9~15克;或入丸、散。

外用:研末掺或调敷。

注意禁忌

脾胃虚寒者忌服。

  • ①《本草经集注》:畏地输。
  • ②《本草经疏》:凡阴虚火旺,咳嗽吐血,多痰,潮热骨蒸,并脾胃作泄者不宜服。
  • ③《本草求真》:虚人热浮,切忌。

寒水石的药方

  • ①治五脏六腑积热,天行时气疫热,以致烦满消渴:凝水石、石膏滑石各五钱,甘草二钱。研末。每服一钱,白汤调服。(《方脉正宗》)
  • ②治伤寒发狂,或弃衣奔走,逾墙上屋:寒水石、黄连(去须)各等分。上细末,每服二钱,浓煎甘草汤,放冷调服。(《本事方》鹊石散)
  • ③除热瘫痫:大黄干姜龙骨各四两,桂枝三两,甘草牡蛎各二两,寒水石、滑石赤石脂、白石脂、紫石英石膏各六两。上十二味,杵,粗筛,以韦囊盛之,取三指撮,井花水三升,煮三沸,温服一升。(《金匮要略》风引汤)
  • ④治风热心躁,口干狂言,浑身壮热及中诸毒:寒水石半斤(烧半日,净地坑内,盆合,四面湿土壅起,候经宿取出),入甘草末、天竺黄各二两,冰片二分。糯米膏丸,弹子大,蜜水磨下。(《姚僧坦集验方》龙脑甘露丸)
  • ⑤治男女转脬,不得小便:寒水石二两,滑石一两,冬葵子一合。为末。水一斗,煮五升,时服,一升即利。(《永类钤方》)
  • ⑥治小儿丹毒,皮肤热赤:凝水石五钱,水调和猪胆汁涂之。(《本草汇言》)
  • ⑦治牙齿内血出,并有窍眼,时时吐血:寒水石粉、朱砂甘草樟脑。上等分,为细末。每用少许,干掺有窍处。(《普济方》)
  • ⑧治汤火伤灼:寒水石烧研敷之。(《卫生易简方》)
  • ⑨治饮酒致肉疸、饮少、小便多、白如泔色 寒水石、白石脂、瓜蒌各五分,菟丝子(酒渍)、知母、桂心各三分,为细末,每服五分七,麦粥送下,日三次。(《千金翼方》寒水石散)
  • ⑩治小儿丹毒,皮肤热赤 凝水石(末)五钱,水调和猪胆汁涂之。(《本草汇言》)
  • ⑾治烫伤 寒水石30g,石膏30g,炉甘石30g。上三味,水飞成细末,加冰片3g,成极细粉。局部喷洒于创面。(中山医学院《中药临床应用》)
  • ⑿治痈疽 寒水石水飞过,用腊月猪脂调成膏,随疮大小,用薄纸摊贴之。(《本事方》太白膏)
  • ⒀治远年近日喘嗽不止 款冬花一两,寒水石、半夏、明矾各二两。上为细末,生姜汁煮糊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四十丸,不拘时用生姜汤送下。(《奇效良方》白云换肺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