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中医百科
  2. 苦弥哆

苦弥哆

甘松1
1 #

甘松2
1 #

甘松3
1 #

名称

Nardostachyos Root and Rhizome, Rhizome of Spoonleaf Nardostachyos, Rhizome of Chinese Nardostachys,Chinese Nardostachys

甘香松、香松

  1. 甘松
  2. 甘松香
  3. 香松
  4. 人身香

苦弥哆的种植和炮制

来源

为败酱科植物甘松香或宽叶甘松的根茎及根。春、秋皆可采收,以秋季采者为佳。采挖后去净泥砂,除去残茎及须根,不用水洗,直接晒干或阴干。

【原形态】

①甘松香(《开宝本草》)

多年生矮小草本,植物有强烈松节油样香气,高20~35厘米。茎上端略被短毛,靠根处有少数纫线状棕色叶基纤维。根生叶不多,一般每簇具6~9叶,叶片窄线状倒披针形或倒披针形,长7~18厘米,宽0.4~1厘米,先端钝圆,中部以下渐窄,略成叶柄状,基部稍扩展成鞘,全缘,叶脉不清楚,两面光滑无毛;茎生叶3~4对,基部不窄缩成柄状,长2~6厘米,越上越小。花成头状聚伞花序,花序下有叶状长卵形总苞片2。花浅粉红色;基部有卵形全缘苞片3;萼细小,长不及1毫米;花冠阔管状,管基部一侧突缩,先端5裂,略不等大,裂片先端圆;雄蕊4;着生花冠管基部,长于花冠,花丝大部有毛,上端光滑,花药近横着;子房下位,花柱细长略超出花冠,柱头漏斗状。瘦果倒卵形,1室发育;种子1枚,宿存花萼小而不显著。花期8月。生长于高山草原地带。分布我国西南部。

②宽叶甘松

多年生草本,高15~30厘米。根茎短,基部宿存细线状棕色叶基纤维。叶根出,叶片倒披针形或长匙形,先端钝圆,中部以下渐窄成叶柄状,全缘,具叶脉3条。花为聚伞花序式的头状花序;花茎上有叶状总苞片2,披针形;花茎两侧着生2列对称白色短毛;花冠阔管状,淡粉红色,先端浅粉红色;萼片5齿裂。瘦果倒卵形或扁形。多生于高山草原地带。分布西藏等地。

性味

味辛;甘;性温

性状

本品多弯曲,上粗下细,长5~18cm。根茎短,上端有残留茎基,外被多层枯叶殖基,呈膜质片状或纤维状,外层棕黑色,内层棕色或黄色。根单一,有的数条交结,并列或分枝,长6~16cm,直径0.3~1cm;表面皱缩,棕褐色,有细根和须根。质松脆,易折断,断面粗糙,皮部深棕色,常成裂片状,木部黄白 色。气特异,叶苦、辛,有清凉感。以条长、根粗、香气浓者为佳。

苦弥哆的效果

功效

败酱科植物甘松香或宽叶甘松的根茎及根。 主治胃痛,胸腹胀满,头痛,癔病,脚气。

经脉

脾经胃经

主治

理气止痛,醒脾健胃。治胃痛,胸腹胀满,头痛,癔病,脚气,食欲不振。

  • ①《本草拾遗》:主熏皮黚黯,风疳齿匿,野鸡痔。
  • ②《日华子本草》:治心腹胀,下气。
  • ③《开宝本草》:主恶气,卒心腹痛满。
  • ④王好古:理元气,去气郁。
  • ⑤《纲目》:治脚气膝浮,煎汤淋洗。
  • ⑥《现代实用中药》:适用于头痛、腹痛及精神忧郁等证,并能驱蛔,凡因蛔虫而发惊瘸者,用此有效。

用法用量

  • 内服:煎汤,3~6g;或入丸、散。
  • 外用:适量,研末敷;或泡水含漱;或煎汤外洗。

注意禁忌

气虚血热者忌服。

苦弥哆的药方

  • ①治各种肠胃疼痛:甘松香、木香厚朴。煎服。(《四川中药志》)
  • ②治神经性胃痛 甘松3g,香附6g,沉香3g。共研细粉,每服1~2g,温水送服,每日3次。(《现代实用中药》)
  • ③治痰眩:半夏曲、天南星各二两,甘松一两,陈橘皮(陈皮)一两半。上为细末,水煮面和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丸,生姜汤下,食后。(《鸡峰普济方》松香丸)
  • ④治癔病,神经衰弱,肠胃痉挛等 甘松18g,广皮4.5g。水500ml,浸于沸水内3h。(每半小时煮沸1次)。分12次服,日服6次。(江西《中草药学》)
  • ⑤治肾虚齿痛:甘松、硫黄等分。为细末,百沸汤泡,漱口。(《普济方》)
  • ⑥治湿脚气,收湿拔毒:甘松、荷叶心、藁本。三味煎汤,洗之。(《普济方》甘松汤)
  • ⑦治疔 甘松、山柰各五钱,雄黄(研细)一钱,麝香一分。酒水各半,先煎甘松、山柰,煎好滤清,调雄黄、麝香服。(《疡医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