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蔻仁
名称
cardamom, cluster, katsumadai seed,Round Cardamom, Fruit Java Amomum, Round Cardamom Fruit, round cardamon seed
多骨、壳蔻、白蔻、圆豆蔻、扣米、豆蔻
白蔻仁的种植和炮制
来源
为姜科植物白豆蔻和爪哇白豆蔻成熟的果实。10~12月果实呈黄绿色尚未开裂时采收,除去残留的果柄,晒干。
【原形态】
1.白豆蔻,多年生草本,高1.5-3m。根茎粗壮,棕红色。叶近无柄;叶片狭椭圆形或卵状披针形,长约60cm,宽5-12cm,先端尾尖,基部楔形,两面光滑无毛;叶舌圆形,长3-10mm;叶蒜口及叶舌密被长粗毛。穗状花序2-多个,自茎基处抽出,圆柱形或圆锥形,长7-14cm,直径3-5cm,密被枯木逢春瓦关排列的苞片;苞片三角形,长3.5-4cm,麦秆黄色,被柔毛,具明显的方格状网纹;花着生于苞片的腑内;花萼管状,白色微透红,长约1.2cm,先端3齿裂;花冠管与花萼管近等长,裂片3,白色,椭圆形;唇瓣椭圆形,长1.5-2cm,宽约1cm,勺状,白色,中央黄色,基部具瓣柄;雄蕊下弯,长约6mm,花药宽椭圆形,长约3mm,药隔附属体3裂;子房下拉,被柔毛,具二枚棒状附属体。蒴果近球形,白色或淡黄色,略具钝三棱,直径1.5-1.8cm,易开裂。种子团3瓣,每瓣有种子7-10颗。花期2-5月,果期7-8月。
2.爪哇白豆蔻,本种与前种的主要区别点为植侏较小,高1-1.5m。叶揉之有松节油气味,叶鞘口无毛,叶舌仅边缘疏被柔毛。苞片小,长2-2.5cm。
【生态环境】
- 1.生于气候温暖、潮湿、富含腐殖质的林下。
- 2.生于排水及保肥性良好的热带林下。
【资源分布】
- 1.我国广东、云南有栽培。原产泰国、越南、柬埔寨等国。
- 2.我国海南、云南有栽培。原产印度尼西亚。
性味
味辛;性温
炮制
拣净杂质,筛去皮屑,打碎,或剥去果壳,取仁打碎用。
性状
本品略呈圆球形,具不显著的钝三棱,直径约1.2~1.7厘米。外皮黄白色,光滑,具隆起的纵纹25~32条,一端有小突起,一端有果柄痕;两端的棱沟中常 有黄色毛茸。果皮轻脆,易纵向裂开,内含种子20~30粒,集结成团,习称"蔻球"。蔻球分为3瓣,有白色隔膜,每瓣种子7~10粒,习称"白蔻仁"或" 蔻米"。为不规则的多面体,直径3~4毫米,表面暗棕色或灰棕色,有微细的波纹,一端有圆形小凹点。质坚硬,断面白色,有油性。气芳香,味辛凉。以粒大、果皮薄而色洁白、饱满、气味浓者为佳。
白蔻仁的效果
功效
为姜科植物白豆蔻和爪哇白豆蔻成熟的果实。用于湿阻气滞,脾胃不和,脘腹胀满,不思饮食,湿温初起,胸闷不饥,胃寒呕吐,食积不消。
经脉
主治
化湿行气,温中止呕,开胃消食。主湿阻气滞,脾胃不和,脘腹胀满,不思饮食,湿温初起,胸闷不饥,胃寒呕吐,食积不消。
- ①《开宝本草》:主积冷气,止吐逆,反胃,消谷下气。
- ②《本草图经》:主胃冷。
- ③《医学启源》:《主治秘要》云,肺金本药,散胸中滞气,感寒腹痛,温暖脾胃,赤眼暴发,白睛红者。
- ④杨士瀛:治脾虚疟疾,呕吐,寒热,能消能磨,流行三焦。
- ⑤王好古:补肺气,益脾胃,理元气,收脱气。
- ⑥《纲目》:治噎膈,除疟疾,寒热,解酒毒。
- ⑦《本草备要》:除寒燥湿,化食宽膨。
用法用量
内服:煎服,(不宜久煎),1.5~6g,或入丸、散。
注意禁忌
阴虚血燥而无寒湿者忌服。
- ①《本草经疏》:凡火升作呕,因热腹痛,法咸忌之。
- ②《本草汇言》:凡喘嗽呕吐,不因于寒而因于火者;疟疾不由于瘴邪,而因于阴阳两虚者;目中赤脉白翳,不因于暴病寒风,而因于久眼血虚血热者,皆不可犯。
- ③《本草备要》:肺胃火盛及气虚者禁用。
- ④《本经逢原》:忌见火。
白蔻仁的药方
- ①治胃口寒作吐及作痛者:白豆蔻仁三钱。为末,酒送下。(《赤水玄珠》白豆蔻散)
- ②治胃气冷,吃饭即欲得吐:白豆蔻子三枚,捣,筛,更研细,好酒一盏,微温调之,并饮三、两盏。(《随身备急方》)
- ③ 治脾胃气不和,止脾泄泻痢:白豆蔻二两(用仁,一半生一半熟),枳壳半斤(去瓤,以浆水煮软,麸炒令香止),肉桂二两(去皮),陈皮二两(去瓤,炒,切 细),诃子二两(去核,半生半熟),当归二两(洗)。上六味,杵为末,每服一钱,水一中盏。生姜、大枣同煎至七分,稍温服。如要丸,用好枣,浆水煮,去皮核, 细研,为丸如桐子大。以姜擘破,炒令黑色,入水煎汤,下十五丸。(《博济方》白豆蔻散)
- ④治气膈脾胃,全不进食:白豆蔻仁、砂仁各二两,陈米一升(淘洗,略燕过,铫内炒),丁香半两(不见火)。上为细末,大枣肉为丸,如小赤豆大。每服五、七十丸至百丸,米饮下。(《魏氏家藏方》太仓丸)
- ⑤治胃腹胀满,呕吐:白豆蔻3g,广藿香6g,半夏、陈皮各4.5g,生姜6g。水煎服。(《全国中草药汇编》)
- ⑥治小儿吐乳胃寒者:白豆蔻仁十四个,缩砂仁十四个,生甘草二钱,炙甘草二钱,为末,常掺入儿口中。(《世医得效方》)
- ⑦治呕吐哕:白豆蔻、广藿香、半夏、陈皮、生姜。水煎服。(《沈氏尊生书》白豆蔻汤)
- ⑧治产后呃逆:白豆蔻、丁香各半两。研细,桃仁汤服一钱,少顷再服。(《乾坤生意》)
- ⑨治胸膈胃脘逆气难解,疼痛,呕哕胀满,痰饮,膈噎,诸药不效者 白豆蔻仁(或砂仁亦可)、丁香等分。为末。清汤调下七分,甚者一钱,日数服不拘。若寒气作痛者,姜汤送下。(《成方切用》神香散)
- ⑩治胃冷久呃 沉香、白豆蔻、紫苏叶各一钱。上共为末。每服七分,柿蒂汤下。(《寿世秘典》)
- ⑾ 治妊娠呕吐 白豆蔻3g,竹茹9g,大枣3枚。将生姜捣碎取汁,取3药煎取1茶杯(50~60ml),过滤,冲姜汁服。(《武汉医药卫生》1959, (3):288)
- ⑿治湿温初起,邪在气分,头痛恶寒,身重疼痛,面色淡黄,胸闷不饥,午后身热,舌白不竭 苦杏仁五钱,飞滑石大钱,白通草二线,白豆蔻二钱,淡竹叶二钱,厚朴二钱,生薏苡仁六钱,半夏五钱。甘澜水八碗,煮取三碗。每服一碗,日三服。(《温病条辨》 三仁汤)
注:甘澜水也称劳水,古医说法。即把水放在盆内,用瓢将水扬起来、倒下去,如此多次,看到水面上有无数水珠滚来滚去便是。
【备注】
另有一种小豆蔻,系姜科植物小豆蔻的干燥果实,呈长卵形,两端尖,具3钝棱,长1~1.5厘米,径约1厘米,表 面乳白色至淡黄棕色。种子团3瓣,每瓣5~9粒,每粒种子长卵形或3~4面形,表面淡橙色至暗红棕色。断面白色。气芳香,味辣、微苦。产越南、斯里兰卡、 印度等地。这种豆蔻,市场上亦有作白豆蔻使用者,但品质较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