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经
妇女在经期或月经前后,小腹或腰骶部疼痛,甚至剧痛晕厥者,随月经周期而发作,造成患者精神紧张,影响工作与生活,称为痛经,亦称"经行腹痛";。
分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种。经过详细妇科临床检查未能发现盆腔器官有明显异常者,称原发性痛经,也称功能性痛经。继发性痛经则指生殖器官有明显病变者,如子宫内膜异位症、盆腔炎、肿瘤等。
病因
原发性痛经
一般均认为应归咎于以下几种原因:内膜管型脱落(膜性痛经)、子宫发育不全、子宫屈曲、颈管狭窄、不良体姿及体质因素、变态反应状态及精神因素等。
继发性痛经
痛经病人经双合诊发现盆腔器官有病变者为继发性痛经。常由于局部异常体征尚不明显时误诊为原发性痛经,因而对痛经开始于初潮后3年以上者,应考虑继发性痛经之可能,应进一步检查。
发病机理
原发性痛经的共同特点是子宫肌层活性过强,由于过度收缩引起子宫局部缺血,与前列腺素(PGs)的关系密切。继发性痛经则由于生殖器官有明显病变所致。
临床表现
原发性痛经常发生于有排卵月经,常在分娩后自行消失,或在婚后随年龄增长逐渐消逝。因此一般在初潮后头1~2年尚无症状或仅有轻度不适。严重的痉挛性疼痛多发生于初潮1~2年后的青年妇女。如一开始出现规律性痛经或迟至25岁后发生痉挛性痛经,均应考虑有其他异常情况存在。
痛经大多开始于月经来潮或在阴道出血前数小时,常为痉挛性绞痛,历时1/2~2小时。在剧烈腹痛发作后,转为中等度阵发性疼痛,约持续12~24小时。经血外流畅通后逐渐消失,亦偶有需卧床2~3天者。疼痛部位多在下腹部,重者可放射至腰骶部或股内前侧。约有50%以上病人伴有胃肠道及心血管症状。如恶心、呕吐(89%)、腹泻(60%)、头晕(60%)、头痛(45%)及疲乏感(85%)。偶有晕厥及虚脱。
治疗
原发性痛经
(一)一般治疗:
进行体育锻炼,增强体质。平日注意生活规律,劳逸结合,适当营养及充足睡眠。重视月经生理的宣传教育,通过解释说服,消除病人恐惧、焦虑及精神负担。加强经期卫生,避免剧烈运动、过度劳累和防止受寒。
(二)抑制排卵:
如病人愿意控制生育,则口服避孕片(复方炔诺酮片或复方甲地孕酮片)为治疗原发性痛经的首选药物。应用口服避孕药物,90%以上症状可获得缓解,可能由于内膜生长受到抑制,月经量减少,pg量降到正常水平以下导致子宫活性减弱。治疗可试服3~4个周期,如疗效满意,可继续服用;如症状改善不明显,可适当加用pgs合成抑制剂。由于要在整个月经周期用药,而发生效应仅在周期末1~2天,除非需要同时避孕,一般不受病人欢迎。
(三)前列腺素合成抑制剂(pgsi):
对不愿避孕的病人,则宜选择pgsi,它抑制内膜的pgs合成,显著降低子宫收缩的振幅和频度,但不影响垂体—卵巢轴功能,也不会发生像口服避孕药那样的代谢性副反应,只要在疼痛发作前开始服用,持续2~3天即可,为其最大优点。但须试用一个阶段,来确定每个人疗效最满意的药物种类及最适宜的剂量。试用调整阶段有时可长达半年。
常用的pgsi按其化学结构可分:
①吲哚吲唑类:如消炎痛、炎痛静(benzyrin):25mg,日服3~6次或50mg,日3次;
②灭酸类:甲灭酸,商品名朴湿痛(ponstan),初次剂量500mg,以后250mg,6~8小时1次,氯灭酸,商品名抗炎灵,氟灭酸,初次剂量400mg,以后200mg,6~8小时1次;
③苯丙酸衍生物:对异丁苯丙酸,商品名布洛芬(ibuprofen),400mg,日4次,甲氧萘丙酸钠盐,商品名萘普生(naproxan),首次剂量500mg,以后250mg,6~8小时1次;
④保泰松类:保泰松或羟基保泰松,首次剂量200mg,以后100mg,6~8小时1次。
上述4类药物都能很快吸收,在行经的头48小时内服用即可,但因月经来潮时间常有差异,一般宜在应届月经的前3天给药,以保证疗效,缓解率在70%左右。如将上述药物更换使用,有效率可达9%。有消化道溃疡及对上述药物过敏者禁忌。副反应较轻微,多数均能耐受。其中只有消炎痛肠道反应发生率较高,还可发生头晕、疲乏虚弱感、头痛等症状,以致治疗中途停药者甚多。灭酸类或苯丙酸衍生物一类药物,尤其甲氧萘丙酸作用持续时间长,其钠盐在血中迅速达到高值,因而发生作用快,副反应也小,为目前临床最多选用之药物。
pgsi用量较大时,偶尔出现较严重副反应,故应注意,必要时停止用药。已知副反应有:①胃肠道症状:消化不良、烧心、恶心、腹痛、便秘、呕吐、腹泻及由于消化道出血所致的黑粪症;②中枢神经症状:头痛、头昏、晕眩、视力模糊、听力障碍、烦躁、抑郁、倦怠及嗜眠;③其他症状:皮疹、水肿、支气管痉挛、液体潴留、肝肾功能损害(转氨酶升高、黄疸、蛋白尿、血尿)。
(四)β-受体兴奋剂:
通过兴奋肌细胞膜上β受体,活化腺苷酸环化酶,转而提高细胞内camp含量。一方面促进肌质网膜蛋白磷酸化,加强ca++的结合;另一方面抑制肌凝蛋白轻链激酶活性,导致子宫肌松弛,痛经得到迅速缓解,但同时有增快心率、升高血压之副反应。
(五)钙通道阻滞剂:
该类药物干扰ca++透过细胞膜,并阻止ca++由细胞内库存中释出而松解平滑肌收缩,为心血管疾病治疗上的一项重要进展。应用硝苯啶(nifedipine,尼福地平),商品名:心痛定、利心平20~40mg治疗原发性痛经。给药后10~30分钟子宫收缩减弱或消失,肌肉收缩振幅、频率、持续时间均下降,基础张力减少,同时疼痛减轻,持续5小时,无特殊副反应。
(六)维生素b6及镁—氨基酸螯合物:
利用维生素b6促进镁离子(mg++)透过细胞膜,增加胞浆内mg++浓度之作用,来治疗原发性痛经。每日量200mg,4周后可见红细胞镁含量显著增加。亦可与镁—氨基酸螯合物合用,每种各100mg,日服2次,治疗4~6个月,痛经的严重程度及持续时间均呈进行性下降。
(七)棉酚及中成药:
醋酸棉酚20mg,日服1次,连用3~6个月,治疗原发性痛经疗效可达95%以上。但可能产生明显副反应,如乏力、心悸、恶心、水 肿、头晕、潮热、厌食、渗透性腹泻等,严重的还可发生血小板减少,低钾血症等。中成药有桂枝茯苓丸或桃仁承气汤,每日量5g,分次于早、晚餐前30min 服用,连续30天。有人报道缓解率可达80%,未发现有消化道症状及皮疹等副反应。
中医疗法
1.实证
(1)肝郁气滞证
主证:经前或经行时,小腹胀坠而痛,经量多少不定,血色或红或紫,经行不畅,胁痛,乳胀,烦躁,胸闷等症,舌质正常或紫暗,脉弦。
治法:疏肝理气。
方药:柴胡疏肝散(《景岳全书》)加减。
柴胡6g,郁金10g,白芍10g,制香附10g,川芍6g,乌药10g,青皮6g,川梯子10g,炙甘草6g,合欢皮10g。加减:此证临床中比较常见,一般为痛经轻型。证候变化较多,往往合并血瘀与寒凝出现,可随证加减。根据症状主次灵活应用。经量多者去川芍、香附,加西草、益母草、炒菖蒲,炒贯众;血块多者,加夏枯草、赤芍;下寒者加小茵香;恶心呕吐者加竹茹、批把叶。
(2)血瘀胞宫证
主证:经期小腹疼痛,拒按,经量少色黯紫,时下血块,下后痛减。舌质黯紫或有窃点瘀斑,脉沉涩。
治法:活血化瘀,行气止痛。
方药:桃红四物汤(《医宗金鉴》)加减当归10g,赤芍10g,川芎6g,川牛膝12g,红花6g,桃仁6g,乌药10g,益母草10g,元胡10g,官桂3g,香附10g。
加减:若血瘀重者,可加用生蒲黄、五灵脂、三棱、莪术等品,但此类药不可久用,尤其是素体虚弱者更不堪攻伐。在虚证中加用补气之品,如党参、黄芪。
(3)寒湿凝滞证
主证:经前或经期小腹冷痛,甚则冷汗,四肢厥逆,腹部喜暖拒按,得热痛减,月经量少。涩滞不爽,色黯有块,便搪,舌质紫暗,苔白腻,脉象沉紧。
治法:散寒化瘀,温经止痛。
方药:橘核丸(《济生方》)加减。
橘核10g,荔枝核10g,小茴香6g,胡芦巴10g,元胡10g,制香附10g,五灵脂10g,川楝子10g,乌药10g。
加减:四肢不温的加桂枝、鸡血藤。若寒加血瘀,腹痛拒按,时而下血块者,可加生蒲黄,醋炒五灵脂、益母草。
4.湿热瘀结证
主证:经前经期小腹灼痛而胀,拒按,伴有腰能部胀痛,经色暗红,质稠有块,低烧起伏,带下多,黄稠有臭味。舌红,苔黄,脉弦滑或滑数。
洽法:清热除湿,祛瘀止痛。
方药:清热调血汤(《古今医鉴》)加减。
丹皮15g,萆薢10g,黄柏6g,川芍10g,桃仁10g,红花10g,赤芍10g,获术6g,香附10g,元胡10g,红藤15g,败酱草15g,生苡仁15g。
加减:腰痛甚者加川断;黄带有臭味加篇蓄、鱼腥草、土茯苓。月经量多,带下日久,加用炒贯众、益母草。
2.虚证
(1)气血虚弱证
主证:经期经后小腹隐隐作痛或空痛,喜按,月经量少,色淡质稀,全身倦怠无力,头晕眼花,面色萎黄,舌质淡有齿痕,苔薄白,脉细弱。
治法:益气补血,调经止痛。
方药:圣愈汤(《兰室秘藏》)加减。
党参12g,黄茂12g,袄苔10g,白术12g,香附10g,川苇6g,艾叶l0g,白芍11g,当归10g,阿胶10g(烊化)。
加减:若心悸、失眠加远志、龙眼肉;若少腹冷痛加小茴香、吴茱萸、制附片,若经期便溏加英实、补骨脂;若全身乏力可经常服用西洋参;若纳差,脾胃虚弱在平时应在补气养血基础上加用陈皮、焦三仙、砂仁。在补气血时忌用破血、破气之品以免再耗气血。
(2)肝肾亏损证
主证:经行之后,小腹隐痛,经血量少,经期后延,腰酸膝软,头晕目眩或耳鹤淡苔薄白,脉细弦。
治法:滋补肝肾,调经止痛。
方药:一贯煎(《柳州医话》)加减。
当归10g,白芍20g,制香附10g,熟地l0g,元胡10g,五味子10g,甘草6g,沙参10g,枸杞子10g。
加减:腰痛加川断、山萸肉、炒杜仲。尿频者加桑椹峭、益智仁、菟丝子。本型多见于子宫发育不良。本为肝肾亏损之证,治疗时要掌握好"经期治标,经后治本";的原则,补虚与止痛兼施。经痛甚者,可加重白芍用量为30g;少腹痛者加乌药;胁胀者,加青皮、郁金广木香。 **
中成药**
1.肝郁气滞者可用逍遥丸、加味逍遥丸、妇科得生丹、七制香附丸、当归芍药散,舒肝丸、元胡止痛片、月月舒冲剂、理气止痛。早晚一袋或一丸。
2.血瘀胞官者可用益母草膏、妇女痛经丸、血府逐瘀口服液、活血化瘀。
3.寒湿凝滞者可用艾附暖宫丸、女金丹、鹿胎膏、参茸滋补丸等,温经散寒。早晚一袋或一丸。
4.湿热密结者可用愈带丸、盆腔炎冲剂;康妇消炎栓;活血消炎丸,清热祛湿,理气止痛。
5.气血不足者可用乌鸡白风丸、人参归脾丸、人参健脾丸、八珍益母丸等补气养血。
6.肝肾亏损者可用滋补肝肾丸、六味地黄丸、坤宝丸、五子衍宗丸或口服液、归肾丸等滋补肝肾、益精补血。
单验方
1.艾叶9g,生姜2片,红糖60g经前2天或病时服。
2.五灵脂10g,制香附15g,水煎至300m1,分早晚2次口服,用于气滞血瘀型。
3.红花10g,红糖30g,水煎,经来即服,每天1次,连服3天。适用于子宫虚寒型。
针灸疗法
针刺合谷、中极、关元、三阴交、足三里、气海。灸关元。
参考书目:李佃贵主编.中医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