疖是生于皮肤浅表的急性化脓性疾患。四季皆可发生,但多见于夏秋季节,好发于头、面、颈后发际、背及臀部,分有头、无头两种。多发于皮肤浅表,局部红肿热痛,肿势局限,突起根浅,范围多在3cm以内,易脓、易溃,出脓则愈。如感受暑邪引起者,称"暑疖";;如生于头皮破如蛐蟮(蚯蚓)拱头,俗称"蟮拱头";,破后形似蝼蛄窜穴,称"蝼蛄疖";;如反复发作,日久不愈者,称"疖病";。

现代医学的单个毛囊或皮脂腺或汗腺的急性化脓性炎症可参考本篇辨证论治。


【病因病机】
 暑疖多由于夏秋暑热季节感受暑湿热毒而成,或由于天热汗泄不畅,暑湿热毒留于肌肤,引起痱子,复经搔抓,破伤染毒而成。蝼蛄疖多由于暑疖治疗不当,或护理不慎,脓毒旁窜,蔓延窜通引起。多发性疖病多由于内郁湿火,又感风邪,蕴阻于皮肤,而且多与体虚有密切关系。


【辨证论治】
主症:初起先局部起红疹,并觉灼痛,继则硬结肿痛高起,有的出现黄白色脓头,三、五日后溃破出脓,脓栓脱落则红肿渐消而愈。若属蝼蛄疖,则疖肿久溃不愈,皮色紫褐;多发性疖病则此愈彼起,反复发生。本病一般无全身不适,重者可见发热头痛,咽干口渴,便秘溲赤。苔黄脉数。
治法:暑疖宜清暑利湿;蝼蛄疖一般无需内治,如合并正虚,宜补益气血;多发性疖病宜祛风清热除湿。
方药:病轻者不必内治;暑疖宜选清暑汤;蝼蛄疖合并正虚可选八珍汤;多发性疖病可选防风通圣散;如热毒壅盛,可加蒲公英、板蓝根;大便秘结,加芒硝。

外治法:初期脓未成,可选千捶膏盖贴,或金黄散、玉露散,用银花露或菊花露调成糊状敷于患处;中期脓已成,宜切开排脓,蝼蛄疖如相互窜通,应作十字扩创手术;后期脓溃后,宜太乙膏掺九一丹盖贴,每日2~3次,脓尽改用生肌散收口。

【预防护理】
1.少食辛辣油炸及甜腻食品,忌食鱼腥发物。
2.注意个人卫生,勤洗澡、理发、换衣,保持皮肤清洁。


本病指发于皮肤浅表的急性化脓性病患,其特征为:局部色红,灼热疼痛,肿势局限,范围多在3~6cm之间,脓出即愈。以夏秋季发病为多,好发于头面、颈项等处,应与痈、颜面部疔等相鉴别。

参考书目:李佃贵主编.中医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