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喉

白喉是由白喉杆菌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以咽、喉等处粘膜充血、肿胀并有灰白色伪膜形成为突出临床特征,严重者可引起心肌炎与末梢神经麻痹。白喉属中医学温病范畴,中医文献中的"喉痹"、"喉风"、"锁喉风"、"白蚁疮"、"白缠喉"、"白喉风"等包括本病。

由于细菌产生的外毒素所致全身中毒症状,严重者可并发心肌炎和末梢神经麻痹。本病呈世界性分布,四季均可发病,以秋季冬季较多。我国广泛推行白喉类毒素接种,发病率、死亡率显著降低。现仅在未进行免疫接种或免疫不完全的人群中偶然散发。

白喉杆菌所产生的外毒素为致病的主要因素。该病临床特征为咽痛,咽、喉、鼻等处假膜形成及发热、乏力、恶心、呕吐等中毒症状;假膜范围大时,颌下淋巴结及颈部软组织肿胀致颈部呈牛颈状;严重者可引起心肌炎和周围神经麻痹等。急性期病人应卧床休息、对症治疗及隔离;早期、足量应用抗毒素治疗有特效;抗菌药杀灭或抑制细菌生长,可阻止毒素的产生。
  

该病的传染源是病人和带菌者,主要通过呼吸道飞沫传染,亦可经玩具、衣服、用具等间接传播。发病以冬春季节为多见,人群对该病普遍易感,而儿童易感性最高。该病广泛存在于世界各地,尤多见于温带地区,不少先进国家及地区已基本控制了该病的发生,中国尚有散发病例。对易感者预防接种白喉类毒素是控制白喉的根本措施;及时隔离和积极治疗患者、集体儿童机构内的接触者留观7天并作咽拭子培养等,可避免疾病的蔓延。

临床表现

潜伏期1~7天,多数为2~4天。

咽白喉

最常见,依据病变部位,可分为以下类型。

鼻白喉

见于婴幼儿,多与咽、喉白喉同时发生,单纯性鼻白喉很少见,主要表现为鼻塞、流粘稠的浆液性鼻涕,鼻孔周围皮肤发红、糜烂、结痂,经久不愈,鼻中隔前部有假膜,张口呼吸等。继发性鼻白喉,除上述表现外,中毒症状较重。

其他部位白喉

皮肤白喉见于热带地区,表现为经久不愈的慢性溃疡,表面复有灰色膜状渗出物,病灶多在四肢,无中毒症状。其他如眼结膜、耳、口腔前部、女孩外阴部、新生儿脐带、食管和胃等,也可发生白喉,但极少见。

并发症

诊断要点

1、流行病学资料:包括年龄. 季节、白喉接触史,过去是否全程预防注射,本地区有无白喉流行等。

2、 临床表现:白喉的初步诊断必须主要依据临床表现。

治疗

1.西医药治疗采用白喉抗毒素及抗生素治疗,抗生素可选用青霉素或红霉素,对喉梗阻者应予吸氧、吸痰,重者行气管切开。并发心肌炎者按心肌炎处理。

2.中医药治疗

(1)风热疫毒

(2)阴虚燥热

(3)疫毒攻喉

预防与护理


白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