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科病证总述

外科病证内容丰富,涉及疮疡、乳房疾病、皮肤病、男性病、周围血管病和其他外科疾病,古人多以"疮疡";两字概括一切外科疾病。疮疡广义的含义是指一切体表浅显外科疾患的总称。依据疮疡的发病过程又分为肿疡、溃疡,凡属未溃的疮疡称肿疡,已溃的称溃疡。本章着重阐述疮疡等常见外科病证。

外科病证的病因很多,如外感六淫、饮食失调、七情所伤、房室不节以及跌打损伤、机体直接遭受伤害,都可形成致病因素。邪气留着局部,局部经络受伤,气血运行不畅,阻于肌肉,或留着筋骨引起肿硬疼痛,继则气血凝滞,郁而化热,血肉腐败,液化成脓。外科病证的病理变化与气血、经络、脏腑密切相关,而局部经络阻塞、气血凝滞、脏腑失调是总的发病机制。


外科病证的辨证须将患者整体与局部临床表现结合起来。辨别阴证、阳证是外科病证辨证的总纲。凡急性发作,病程较短,病变发于表浅皮肉,局部焮红、灼热、肿胀高起,肿势局限,肿块软硬适度,疼痛较剧烈,脓液稠厚,易消、易溃、易敛,伴有寒热、口渴、小便短赤、大便秘结等症状者,多属于阳证。凡慢性发作,病程较长,发于深部筋骨,局部皮色紫黯或不变,不热或微热,肿胀平塌漫肿,肿块坚硬如石或柔软如绵,疼痛较轻微,脓液稀薄,难消、难溃、难敛,伴颧红、潮热或自汗、盗汗等症状者,多属于阴证。


外科病证的治疗分内治与外治两种,通过内服药物治疗与局部用药配合运用,才能取得较好疗效。针对疮疡等病机演化可分为初期、中期、后期三个阶段,内服药治疗可分别采取消法、托法、补法进行治疗。


消法适用于疮疡初期尚未化脓以及外科非化脓性肿块性疾病,以消散祛邪为主,如属气滞,用行气法;如属血瘀,需活血化瘀治疗;如属痰滞,用祛痰法;如属热毒,用清热法。其中清热解毒为最常用的消法,常用方剂如仙方活命饮、五味消毒饮等。


托法分透托法与补托法。透托法适用于疮疡中期酿脓尚未成熟,毒盛正不虚,常用方剂为透脓散。补托法适用于疮疡中期正虚毒盛,不能托毒外达,疮形平塌、漫肿,难溃难腐的虚中夹实证,常用方剂为托里消毒散。


补法适用于疮疡后期脓溃,正气亏虚。根据气、血、阴、阳亏虚不同分别采用益气、养血、滋阴、温阳法,常用方剂为四君子汤、金匮肾气丸、十全大补汤等。


外治法是运用药物和手术或配合一定器械,直接作用于病变局部,以达到治疗目的的一种方法。临床常用药物疗法、手术疗法及其他疗法治疗。


药物疗法是用药物制成不同的剂型,施用于患处,使药物直接作用于病变局部,从而达到治疗目的,常用膏药、油膏、箍围药、掺药等。膏药是按配方组成的药物,浸于油中煎熬,利用黄丹在高热下发生物理变化,凝结制成的制剂,富有粘性,敷贴患处,达到消肿定痛、提脓祛腐、生肌收口和保护创面作用,如太乙膏、阳和解凝膏。油膏是将药物和油类煎熬或调匀成膏状制剂,俗称软膏,具有柔软滑润、无板硬粘着不舒的优点,尤其是在凹陷折缝处病灶,肿疡、溃疡均可使用,如金黄膏、玉露膏、生肌玉红膏,具有活血解毒、提脓祛腐、生肌收口等功效。箍围药是利用局部用药来收束疮毒,使疮疡初起可以消散;毒已聚者,使疮形局限,促其早日成脓和破溃;破溃后余肿未消者,可以消肿,以截余毒。掺药是将药物制成粉末,根据其不同作用,掺布于膏药、油膏上,或直接掺布于疮面上,以达到消肿散毒、提脓祛腐、生肌收口、定痛止血的目的。常用如消散药阳毒内消散、阴毒内消散;提脓去腐药八二丹、黑虎丹;腐蚀平胬药白降丹、枯痔散;生肌收口药如生肌散等。


手术疗法是运用各种器械和手法操作进行治疗的方法。常用的方法有切开法、烙法、砭镰法、挂线法、结扎法等,可针对疾病的不同情况选择应用。其他疗法有引流法、垫棉法、药筒拔法、熏法、浸渍法等临床可参考应用。

外科病证总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