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与副伤寒

伤寒

伤寒是由伤寒杆菌引起的经消化道传播的急性传染病。临床特征为长程发热、全身中毒症状、相对缓脉、肝脾肿大、玫瑰疹及白细胞减少等。主要并发症为肠出血、肠穿孔。在伤寒病人中,2岁以下的婴幼儿较少,6~12岁较为多见,新生儿罕见,但母亲患病时,通过接触可传染给新生儿。

病因

症状

潜伏期3~60天,平均1~2周。典型患者临床表现可分为4期:

1.初期:相当于病程第1周。病多缓起,体温呈阶梯状上升,于5~7日达39.5℃或以上,伴有全身不适、食欲不振、咳嗽等。部分患者出现便秘或腹泻。

2.极期:相当于病程第2~3周,其主要表现如下:

3.缓解期:相当于病程第3~4周。

4.恢复期:相当于病程第4周末开始。体温恢复正常,食欲常旺盛,但体质虚弱,一般约需1个月方全康复。

检查

(1)常规化验

包括血液检查、尿液检查、粪便检查。

(2)细菌学检查

包括血培养、骨髓培养、粪培养。

(3)血清学检查:伤寒血清凝集试验。

治疗

(一)一般治疗。

1.隔离与休息。

2.护理:注意皮肤及口腔的护理、注意观察体温、脉搏、血压、腹部、大便等变化。

3.饮食

给予高热量、高维生素、易消化的无渣饮食。需根据病儿年龄、食欲、消化情况及粪便性质等决定饮食质量,宜少食多餐,以减少对肠道的刺激。

牛奶、豆浆、清肉汁、果汁、菜汁、蒸蛋羹以及稀粥、烂面、藕粉、饼于、蛋糕、面包等均可食用,在粥或面中还可放些瘦肉末、鱼末、鸡末、菜泥等,但不可直接用蔬菜,因为蔬菜中含有粗纤维。如遇并发腹泻,则必须注意少油,如吃去脂牛奶等,不可任意多给食物,以减少热能的摄入。如遇肠产气时,则应减少胀气的食物,如牛乳、土豆泥等。如遇肠出血时,则应先禁食,由静脉输液来供给水分和营养,此时必需在医院诊治。以后根据出血情况的好转,逐步试服水、糖水及温凉的流质饮食,渐而给服少渣的半流质,以至少渣软饭。这样食用约2周后,医师确认病情完全好转,可改为原来饮食。

(二)对症治疗

1.高热:适当应用物理降温,不宜用发汗退热药,以免虚脱。
2.便秘。
3.腹泻:可用收剑药,忌用鸦片制剂。
4.腹胀。

(三)病原治疗。

(四)并发症治疗。

副伤寒

由副伤寒杆菌所致的急性传染病。副伤寒的临床表现与伤寒相似,但一般病情较轻,病程较短,病死率较低。副伤寒丙尚可表现为急性胃肠炎或脓毒血症。

副伤寒临床表现

副伤寒的潜伏期较伤寒短,一般为8~10天,有时可短至3~6天。副伤寒甲、乙的症状与伤寒类似,但副伤寒丙的症状较特殊。

(一)副伤寒甲、乙

起病徐缓,但骤起者不少见,尤以副伤寒乙为多。开始时可先有急性胃肠炎症状如腹痛、呕吐、腹泻等,约2~3天后症状减轻,继而体温升高,伤寒样症状出现。发热常于3~4天内达高峰,波动较大,极少稽留。热程较伤寒短,毒血症状较轻,但肠道症状则较显著。皮疹出现较早,且数量多,直径大。复发与再燃多见,而肠出血、肠穿孔少见。

(二)副伤寒丙 临床症状复杂,常见有以下三种类型:

副伤寒甲、乙、丙的诊断、治疗及预防等与伤寒大致相同。对并发化脓性病灶者,一旦脓肿形成,可行外科手术治疗,并加强抗菌药物的使用。

治疗主要是隔离病孩,卧床休息,不宜大量使用退热剂,忌用止泻剂,抗生素可选用氯霉素,SMZco每天每公斤体重30~50mg,或是氨苄青霉素每天每公斤体重100~200mg;初诊为肠穿孔要行外科手术治疗,肠出血可用维生素K等止血药,发现心肌炎除卧床休息外要加用营养心肌药物,待症状消失。脱离解脱要等大便培养两次阴性以上才行。

预防

伤寒、副伤寒是经口感染的肠道传染病,因此建议各位家长教育自己的子女要注意以下几点:


伤寒与副伤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