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中医百科
  2. 阴阳失调

阴阳失调

一、阴阳盛衰

阴阳盛衰,是由各种原因导致的阴或阳的消长变化超过了正常范围,所出现的偏盛和偏衰的病机变化。阴阳盛衰直接导致实证和虚证,阴阳偏盛则形成实证,阴阳偏衰则形成虚证。阴阳盛衰还决定了疾病性质的寒和热,阳盛、阴虚则形成热证,阴盛、阳虚则形成寒证。

1.阴阳偏盛

阴或阳一旦偏盛,就成了邪气。"邪气盛则实",所以阴偏盛或阳偏盛都形成实证。阴偏盛则形成实寒证,阳偏盛则形成实热证。

(1) 阳偏盛:

阳偏盛是由于人体阴阳平衡失调,表现为阳气偏盛、功能亢奋的一种病理状念,其病机特点多表现为阳盛而阴未虚的实热证。其形成的主要原因,常 见于外感温热阳邪,或感受阴邪从阳化热,或七情内伤、五志化火,或因气滞、血瘀、痰浊、食积等郁而化火,促使人体阳气偏亢而形成。阳盛则热,故临床表现以 发热为主症,兼见多汗、口渴、面红、舌红苔黄、脉洪大或数;或火邪内扰,出现心烦、失眠、狂躁、大便干结、小便短赤等症。

由于阳盛则伤阴,所以阳偏盛者往往有阴津耗损的表现。病至中、后期,阳邪渐退,阴津耗损却日益显著,就会形成阴虚证。

(2) 阴偏盛:

阴偏盛是由于人体阴阳平衡失调,表现为阴气偏盛、功能衰减及其病理性代谢产物滞留的一种病理状态,其病机特点多表现为阴盛而阳未虚的实寒证。其形 成的主要原因,常见于感受寒湿阴邪,或过食生冷,致使人体阴气偏盛而形成。阴盛则寒,阳气被遏而不得舒展,也失去其温煦作用,故临床表现以发寒为主症,常 见恶寒战栗、精神不振、面色苍白、无汗、喜热饮、四肢逆冷、大便稀、小便清、舌苔白、脉沉迟等症。

由于阴盛则阳病,所以阴偏盛往往有阳气受遏或损伤的表现。病至中、后期,阴邪渐退,阳气不足就越来越明显起来,从而形成阳虚证。

2.阴阳偏衰

正常情况下,阴和阳都属于人体的正气。阴或阳一旦偏衰,就会形成正气不足的局面。"精气夺则虚";,所以阴偏衰和阳偏衰都形成虚证。阴偏衰则形成虚热证,阳偏衰则形成虚寒证。

(1)阳偏衰:

阳偏衰多由人体阴阳平衡失调,阳气消耗过度;或先天禀赋薄弱,命门火衰;或后天调养失当,损伤阳气;或因病阳气受损,使机体阳气不足而形成。阳虚 则寒,故临床主要表现为虚寒证,脏腑功能减退或衰弱,出现畏寒怕冷、四肢不温、精神疲乏、食欲不振、大便溏泄、小便清长、脉沉迟无力等症。

阳虚证主要表现在脾、肾二脏,尤以肾阳虚为重点。因为肾阳为各脏腑阳气的根本,所以肾阳一虚,脾阳也显不足。脾为后天之本,所以脾阳不足则运化功能减弱,气血生化乏源,会使阳虚症情加重。

由于阳虚则不能制阴,可导致阴寒内盛,或水湿停聚,或瘀血内阻,进一步阻滞气机,可以造成脏腑功能的严重障碍。

(2) 阴偏衰:

阴偏衰多由人体阴阳平衡失调,阴精消耗过度;或先天禀赋薄弱,阴液亏虚;或后天调养失当,阴液耗竭;或因病阴液受损,使机体阴液不足而形 成。阴虚则热,故临床主要表现为虚热证,脏腑功能相对亢奋,出现形体消瘦、低热、五心烦热、盗汗、口干、大便干结、小便短少、舌红苔少或无苔、脉细数等症。

阴虚证主要表现在肝、肾二脏,尤以肾阴虚为重点。因为肾阴为各脏腑之阴的根本,所以肾阴一虚,肝阴也显不足。

由于阴虚则不能制阳,可导致火热内生,出现烦躁易怒、失眠等症。肝阴不足,则肝阳易亢,阳亢化火,上扰清窍,则眩晕、头痛,甚至发生中风昏厥等危象。

二、阴阳互损

由于阴阳是互根的,所以阴或阳的任何一方不足,都可影响另一方。阴虚日久,则累及阳气,导致阳气也虚;阳虚日久则累及阴分,导致阴精虚亏,这种阴阳之间虚损相互影响的病机过程,称为阴阳互损。阴阳互损的结果,最终导致阴阳两虚证。

1.阴损及阳

阴损及阳,是指由于阴液亏损,累及阳气,使阳气生化不足或无所依附而耗散,从而在阴虚的基础上又导致了阳虚,形成了以阴虚为主的阴阳两虚的病理状态。

2.阳损及阴

阳损及阴,是指由于阳气虚损,累及阴液,使阴液主化不足,从而在阳虚的基础上又导致了阴虚,形成了以阳虚为主的阴阳两虚的病理状态。

三、阴阳格拒

阴阳格拒,是阴阳失调中比较特殊的一种病机,包括阴盛格阳和阳盛格阴两方面。形成阴阳格拒的机理,主要是由于某些原因引起阴或阳的一方偏盛至极而壅遏于内,将另一方排斥格拒于外,从而出现病证性质和症候表现不一致的复杂病理现象。

1.阴盛格阳

阴盛格阳,是指体内阴寒过盛,将阳气格拒于外,出现内真寒外假热的一种病理变化。其病证性质虽煞是寒,而被格拒于外的阳气却表现出热的假象。如阳虚而 生内寒,若疾病发展至严重阶段,阴寒盛极,浮阳外越,就形成阴盛格阳的病理变化,其表现除有阴寒过盛之四肢厥逆、下利清谷、脉微欲绝等症外,又见身体反温 (但欲盖衣被)、面颊泛红等假热之象。

2.阳盛格阴

阳盛格阴,是指阳热盛极,格阴于外,反似寒证的一种病理变化。由于热邪深伏,不能外达,故外见假寒,其本质仍属热证。如温热病热盛于内,由于热势盛极,阴阳不相调和,阴气即受阻格,其表现除有心胸烦热、口于舌焦、舌红等症外,又有阳极似阴的四肢厥冷或微畏寒等症。

四、阴阳互转

阴阳互转,是指在疾病发展过程中,阳热证可逆转为阴寒证,阴寒证也可逆转为阳热证。

1.由阳转阴

疾病的性质本属阳热,但阳热亢盛至一定程度时,可向阴寒方向转化。如某些热病初期可见高热、口渴、舌红、苔黄、脉数等一派热象,显然属于阳热之证。由于治 疗不当或邪毒太盛等原因,可突然出现体温下降、四肢厥逆、冷汗淋漓、脉微欲绝等阴寒危象。这是疾病性质的根本转变,与阳证似阴的真热假寒证有本质区别。

2.由阴转阳

疾病的性质本属阴寒,但阴寒盛极至一定程度时,可向阳热方向转化。如外感寒邪,初期可见恶寒重发热轻、头身疼痛、苔薄白、脉浮紧等风寒束表之象,其后可发 展为高热、汗出、口渴、舌红、苔黄、脉数等阳热之证。这就属于阴证转阳,寒证化热,与阴证似阳的真寒假热证完全不同。

五、阴阳亡失

阴阳亡失,包括亡阴和亡阳两个方面,是指机体的阴液或阳气突然大量地亡失,导致生命垂危的一种病理变化。亡阴和亡阳也属于阴阳偏衰的范畴,但它与一般阴阳偏衰在发病缓急和轻重程度上有较大差别。

1.亡阳

亡阳常见于邪盛而正不胜邪、素体阳虚而疲劳过度、误用汗法而汗出过多等原因,导致机体阳气突然脱失,症见大汗淋漓、肌肤手足厥冷、蜷卧神疲、脉微欲绝等。

2.亡阴

亡阴常见于热邪炽盛、大吐、大汗、大泄等原因,导致机体阴液大量丢失,症见身体干瘪、皮肤皱褶、眼眶凹陷、汗出少而粘、烦躁不安、脉细弱无力等。

亡阴和亡阳虽可单独出现,但由于阴阳必须相互维系才能内守而不失,任何一方亡失都会导致另一方也迅速消亡,所以亡阴以后阳气将无所依附而速亡,亡阳之后阴 液也不能独存而速亡,最终导致阴阳俱亡。因此,出现亡阴或亡阳时,如不及时抢救,必然出现"阴阳离决,精气乃绝"的严重局面,导致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