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中医百科
  2. 长白楤木

长白楤木

长白楤木的种植和炮制

来源

为五加科植物长白楤木的根及根茎。秋后挖根,或剥取根皮,鲜用或晒干。

【原形态】

多年生草本,高约1m。叶互生;二至三回羽状复叶;叶柄长10-24cm,疏生灰色细毛;托叶与叶柄合生,卵形或狭卵形,上部有整齐裂齿;羽片有小叶3-7,小叶无柄或有长至1cm的柄,叶片顶生者倒卵形或椭圆状倒卵形,先端短渐尖,基部圆形至心形,侧生者长圆形、椭圆形至卵形,先端突渐尖,基部歪斜,长5-15cm,宽3-9cm,两面有灰色细硬毛,边缘有不整齐的锯齿。伞形花序集成大形圆锥花序,长达55cm;伞形花序直径1.5-2cm,有20-30朵花;花梗长1-2cm,有毛;苞片卵形,边缘膜质;小苞片披针形,有毛;萼无毛,边缘有5个尖齿;花瓣5,三角状卵形;雄蕊5,长约2.5mm;子房5室,花柱5,基部合生,先端5裂。核果浆果状,紫黑色,有5棱,直径3-5mm,花柱宿存。花期7-8月,果期8-9月。

【生境分布】

  • 生态环境:生于海拔700-3200m的针阔混交林或灌木丛中及林缘。
  • 资源分布:分布于东北、华北及陕西、河南、四川、西藏等地。

性味

味辛;苦;性温

性状

根茎粗大,扁圆柱形,略弯曲扭转,长3-6cm,宽2-3.5cm,表面灰棕色或棕褐色,上端具有较大的茎痕凹穴,直径1-1.5cm,深3-5mm,或有残留茎基;底部有数条大小、粗细不一的根。根呈圆柱状,长15-30cm,直径0.5-2cm,有时分枝,表面有不规则沟纹,横向皮孔微突起,栓皮呈小鳞片状,粗糙,易脱落。质轻,坚脆,折断面不平坦,灰黄色或灰棕色,疏松,多裂隙。皮部有多数分泌腔,用手挤压,可见黄棕色油溢出。形成环明显。气微香,味微苦。

【药理作用】

1.对中枢神经系统的作用:长白楤木挥发油有明显的镇静作用。0.014ml/kg、0.028ml/kg腹腔注射可明显减少小鼠自发活动;0.028ml/kg,0.056ml/kg腹腔注射能显着延长戊巴比妥钠25mg/kg致小鼠睡眠数和睡眠率。0.014ml/kg,0.028ml/kg,0.056ml/kg可显着对抗小鼠电惊厥,对士的宁、戊四唑、咖啡因诱发小鼠惊厥有显着的抑制作用。0.014ml/kg,0.028ml/kg,0.056ml/kg,有明显的镇痛作用,能明显增加热刺激(热板法)的痛阈,减少醋酸引起的小鼠扭体反应。长白楤木挥发油对酵母混悬液引起的大鼠发热有非常显着的解热作用。长白楤木醇提取物亦有明显的镇静、抗惊厥、镇痛和解热作用。

2.抗炎作用:长白楤木醇提取物0.081g/kg腹腔注射对角叉菜胶、鸡蛋清、甲醛性大鼠足肿胀均有明显的抑制作用。腹腔注射长白楤木醇提取物0.324g/kg能显着地抑制大鼠热烫性足肿胀。每日腹腔注射长白楤木0.162g/kg,连续7天,对大鼠巴豆油气囊肿的渗出物和肉芽组织增生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并显着地抑制大鼠被动皮肤过敏(PCA)和Arthus反应、迟发型超敏反应、佐剂关节炎等变态反应性炎症。提示长白楤木对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以及对变态反应后期炎症介质的释放和致炎作用均有明显抑制作用。

【毒性】

长白楤木醇提物小鼠灌胃和腹腔注射的半数致死量分别为14.4±0.33g/kg和1.621±0.024g/kg。长白楤木挥发油小鼠腹腔注射的半数致死量为0.28±0.33ml/kg(P=0.95)。给药后活动明显减少,呼吸深而慢,最后因呼吸抑制而死亡。

长白楤木的效果

功效

为五加科植物长白楤木的根及根茎。用于风寒湿痹,腰膝酸痛,头痛,齿痛,跌打伤痛,痈肿。

主治

祛风除湿,活血,解毒。主风寒湿痹,腰膝酸痛,头痛,齿痛,跌打伤痛,痈肿。

用法用量

  • 内服:煎汤,3-10g;或泡酒。
  • 外用:适量,煎水洗;或捣敷。

注意禁忌

阴虚内热,风热外感者慎服。 《中国民族药志》:阴虚内热,风热外感者禁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