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吸虫病
血吸虫病是由血吸虫寄生于人体静脉系统所引起的寄生虫病,我国流行的是日本血吸虫病。急性期主要表现为发热,肝肿大,腹痛,腹泻,便血。慢性期以肝脾肿大,慢性腹泻为主要表现。晚期表现主要有肝硬化、巨脾、腹水等。见于夏秋季。病人及保虫宿主为主要传染源,经粪便污染的水源、疫水及钉螺传播,人群普遍易感,青壮年感染率最高。本病属中医"蛊病"、"蛊疫"范畴。
虫卵从宿主的粪便中排出,如粪便进入河水,虫卵便在水中孵化成毛蚴。毛蚴并不感染人,而要先钻进钉螺体内寄生,钉螺被称为中间宿主。一条毛蚴在钉螺体内可发育、繁殖成上万条尾蚴。尾蚴离开钉螺后在浅表的水面下活动,遇到人或哺乳动物的皮肤便钻人体内,进入血液,使人或动物感染血吸虫病。有尾蚴的水称为疫水。在我国的血吸虫病流行区,人、牛和不圈养的猪是主要的传染源。不论男女老少都容易感染血吸虫病。不经药物治疗,血吸虫病不可能自然痊愈,得过病后也不产生免疫力,治愈后的人如接触疫水,还可以再次得病。
血吸虫发育的不同阶段,尾蚴、童虫、成虫和虫卵均可对宿主引起不同的损害和复杂的免疫病理反应。由于各期致病因子的不同,宿主受累的组织、器官和机体反应性也有所不同,引起的病变和临床表现亦具有相应的特点和阶段性。根据病因的免疫病理学 性质,有人主张将血吸虫病归入免疫性疾病范畴内。
日本血吸虫病流行于亚洲的中国、日本、菲律宾、印度尼西亚。不论何种性别、年龄和种族,人类对日本血吸虫皆有易感性。在多数流行区,年龄感染率通常在 11~20岁升至高峰,以后下降。在传播途径的各个环节中,含有血吸虫虫卵的粪便污染水源、钉螺的存在以及群众接触疫水,是三个重要的环节。
病理改变
1.尾蚴及童虫所致损害
尾蚴穿过皮肤可引起皮炎,局部出现丘疹和瘙痒,是一种速发型和迟发型 变态反应。病理变化为毛细血管扩张充血,伴有出血、水肿,周围有中性粒细胞和单核细胞浸润。实验证明,感染小鼠的血清和淋巴细胞被动转移到正常小鼠,再用 尾蚴接种(初次接触尾蚴),也可产生尾蚴性皮炎。说明这种免疫应答在早期是抗体介导的。
童虫在宿主体内移行时,所经过的器官(特别是肺)出现血管炎,毛细血管栓塞、破裂,产生局部细胞浸润和点状出血。当大量童虫在人体移行时,患者可出现发热、咳嗽、痰中带血、嗜酸性粒细胞增多,这可能是局部炎症及虫体代谢产物引起的变态反应。
2.成虫所致损害
成虫一般无明显致病作用,少数可引起轻微的机械性损害,如静脉内膜炎等。可是,它的代谢产物、虫体分泌物、排泄物、虫体外皮层更新脱落的表质膜等,在机体内可形成免疫复合物,对宿主产生损害。
3.虫卵所致的损害
血吸虫病的病变主要由虫卵引起。虫卵主要是沉着在宿主的肝及结肠肠壁等组织,所引起的肉芽肿和纤维化是血吸虫病的主要病变。
随着病程发展,卵内毛蚴死亡,其毒素作用逐渐消失,坏死物质被吸收,虫卵破裂或钙化,其周围绕以类上皮细胞、淋巴细胞、异物巨细胞,最后类上皮细胞变为成纤维细胞,并产生胶原纤维,肉芽肿逐渐发生纤维化,形成疤痕组织。
临床表现
1.急性血吸虫病
(1)潜伏期平均为40日。
(2)主要临床表现
- ①发热:一般在38℃-40℃之间,间歇热型多见,热程2周至1个月。
- ②过敏反应:可见荨麻疹、血管神经性水肿等。
- ③消化系统表现:腹痛、腹泻,便血、肝脾肿大。
- ④其他表现;可有咳嗽,少量咯痰,肺部干、湿罗音,亦可出现肾损害表现。
2.慢性血吸虫病:
轻者可无任何症状及体征,有症状者表现为慢性腹痛、腹泻、大便带血,或有里急后重,脓血便,肝肿大明显,轻度脾肿大,乏力,消瘦等。
3.晚期血吸虫病:
分为4型:
- (1)巨脾型:脾明显肿大,质地坚硬。
- (2)腹水型:出现腹水,可有肾损害表现。
- (3)结肠增殖型:有腹痛,腹泻便秘与腹泻交替出现,不全性肠梗阻,左下腹可艘及条索状肿物。
- (4)侏儒型:有晚期血吸虫病症状,井有身材矮小,性器官发育不良或不发育,第二性征缺失,一般智能正常。
主要器官的病变及其后果
1、结肠
病变常累及全部结肠,以乙状结肠和直肠最为显著,这是因为成虫多寄生于肠系膜下静脉和痔上静脉的缘故。虫卵沉着在结肠粘膜及粘膜下层,引起急性虫卵结节形成。肉眼可见肠粘膜充血水肿及灰黄色细颗粒状扁平隆起的病灶,直径约0.5~1cm左右。继之,病灶中央可发生坏死脱落形成大小不一、边缘不规则的浅表溃疡,虫卵可随之脱落入肠腔,在粪便中可查见虫卵。临床上可出现腹痛、腹泻等痢疾样症状。
随着病变的发展,虫卵结节最后纤维化,虫卵也逐渐死亡及钙化。晚期,由于虫卵的反复沉着,肠粘膜反复发生溃疡和肠壁纤维化,最终导致肠壁增厚变硬,甚至肠腔狭窄和肠梗阻。由于肠壁结缔组织增生,虫卵难于排 入肠腔,故晚期患者粪便中不易查见虫卵。此外,部分肠粘膜萎缩,皱襞消失,部分呈息肉状增生,少数病例可并发管状或绒毛状腺瘤甚至腺癌。
2、肝
虫卵随门静脉血流到达肝脏,由于虫卵直径大于门静脉末梢分支之口径,虫卵引起的病变主要在汇管区,以左叶更为明显。早期可有轻度肝肿大,表面及切面可见多个 不等的灰白或灰黄色、粟粒或绿豆大小的小结节。镜下在汇管区附近见许多急性虫卵结节,肝细胞可因而受压萎缩,也可有变性及小灶性坏死。Kupffer细胞 增生和吞噬血吸虫色素。
慢性病例肝内可见慢性虫卵结节和纤维化。感染较轻的病例,仅在门管区有少量慢性虫卵结节,临床上一般不出现症状。长 期重度感染的病例,汇管区周围有大量纤维组织增生,肝因严重纤维化而变硬、变小,导致血吸虫性肝硬变。肝表面不平,有浅的沟纹分割成若干大小不等稍隆起分区,严重时形成粗大结节。切面上,增生的结缔组织沿门静脉分支呈树枝状分布,故称为干线型或管道型肝硬变(pipe stem cirrhosis)。由于虫卵结节主要见于汇管区,肝小叶并未遭受严重破坏,故不形成明显假小叶,与门脉性肝硬变不同。由于门静脉分支虫卵栓塞、静脉内 膜炎、血栓形成和机化,以及门静脉周围纤维组织增生,使肝内门静脉分支阻塞和受压,从而造成较为显著的门静脉高压。临床上常出现腹水、巨脾、食管静脉曲张等后果。
3、脾
早期脾略肿大,主要由于成虫的代谢产物引起的单核巨噬细胞增生所致。晚期脾进行性肿大,可形成巨脾,重量可达 4000g,主要由门静脉高压引起的脾淤血所致。肉眼上,脾质地坚韧,包膜增厚。切面暗红色,常见棕黄色的含铁小结(siderotic nodule),主要由陈旧出血灶伴有铁质及钙盐沉着和纤维组织增生构成。有时还可见多数梗死灶。光镜下,脾窦扩张充血,窦内皮细胞及网状细胞增生,窦壁 纤维组织增生而变宽。脾小体萎缩减少,单核巨噬细胞内可见血吸虫色素沉着。脾内偶见虫卵结节。临床上可出现贫血、白细胞减少和血小板减少等脾功能亢进症状。
4、肺
肺血吸虫病是常见的异位血吸虫病。在部分急性病例,肺内可出现多数急性虫卵结节,其周围肺泡出现炎性渗出物,X线照片 类似肺的粟粒性结核。通常肺的变化甚轻微,一般不导致严重后果。关于肺内虫卵的来源,近年来认为系寄生于肠系膜的成虫,经门-腔静脉之间的交通枝至下腔静 脉或肝静脉内产卵,再经右心而入肺。
5、其他器官
脑血吸虫病是较常见的异位血吸虫病,主要见于大脑顶叶,也可累及额叶及枕叶。表现 为不同时期的虫卵结节形成和胶质细胞增生。临床上出现脑炎、癫痫发作和疑似脑内肿瘤的占位性症状。关于虫卵进入脑的途径,一般认为是肺部虫卵经肺静脉到左 心,而后由动脉血流带入脑内。近年来发现由血吸虫感染引起的血吸虫病肾小球肾炎,肾小球内发现有IgG及补体C3的沉着,故属于Ⅲ型变态反应引起的免疫复 合物肾炎。儿童长期反复重度感染血吸虫病,严重影响肝功能,以致某些激素不能被灭活,从而继发脑垂体功能抑制,垂体前叶及性腺等萎缩,影响其生长发育,表 现为身体矮小,面容苍老,第二性征发育迟缓,称血吸虫病侏儒症(schistosoma dwarfism).
检查
- 大便沉淀孵化试验:沉孵法是目前最主要的诊断方法。
- 肠镜检查及肠粘膜活组织检查:疑似血吸虫的而反复大便检查虫卵阴性者适用肠镜检查。
- 血象:急性期白细胞总数及嗜酸性粒细胞显著增多。
预防
对本病的预防以灭螺为重点,采取普查普治病人与病畜、管理粪便与水源及个人防护等综合措施。
(1)管理传染源:
在流行区每年普查普治病人、病牛,做到不漏诊。一般慢性患者可采用单剂吡喹酮疗法,可使人群感染率显著下降。病牛可用硝硫氢胺(2%混悬液)一次静脉注射法,水牛的剂量为1.5mg/kg,黄牛为2mg/kg,治愈率达98%以上。
(2)切断传播途径
①灭螺是预防本病的关键。
应摸清螺情,因地制宜,采用物理灭螺或药物灭螺法,坚持反复进行。可结合兴修水利和改造钉螺孳生环境,因地制宜,选择垦种、养殖、水淹、土埋及火烧等办法。常用的灭螺药物有五氯酚钠和氯硝柳胺。五氯酚钠对成螺、幼螺、螺卵均具有较好杀灭作用,但对农作物、鱼类和人也有一定毒性;氯硝柳胺仅对鱼有毒性,其杀螺效率高,持效长,作用缓慢,与五氯酚钠合用可提高药效。
②加强粪便管理与水源管理,防止人畜粪便污染水源。
粪便需经无害化处理后方可使用。处理方法可因地制宜,如推广三格式粪池,或沼气粪池。在流行区,提倡饮用自来水、井水或将河水储存3天,必要时每担水加漂白粉1g,或漂白粉精1片,15分钟后即可安全使用。
(3)保护易感人群:
尽量避免接触疫水,尤其应严禁儿童在疫水中游泳、洗澡、嬉水、捕捉鱼虾等。因工作需要必须与疫水接触时,应加强个人防护,如用1%氯硝柳胺碱性溶液浸渍衣裤,对尾蚴的侵入有预防作用,用0.5%巴豆液浸杀,5%巴豆液喷洒,或0.25%闹洋花煎剂浸杀,均有灭螺效果。以脂肪酸为基质,加碱皂化后,掺入2%氯硝柳胺和松节油制成防护剂,有杀死尾蚴作用。血吸虫疫苗已在家畜中使用,近年来开展的血吸虫疫苗研制工作有可能制备出适合于人类的有效疫苗。
病原治疗
1.急性期如有发热,应卧床休息或住院治疗,并补充营养和支持治疗。病情严重者可用肾上腺皮质激素治疗。慢性期以病原治疗为主,有贫血及营养不良者,予以支持治疗。
2.晚期患者应适当休息,给予低盐、高蛋白饮食,增加营养,改善全身状况。对血浆蛋白明显减低伴高度腹水者,可输血浆或人血白蛋白,并适当利尿。巨脾型采用脾切除加大网膜腹膜后固定术。异位性损害如脑血吸虫病有癫痫症状者,给苯巴比妥、安定、苯妥英钠等控制发作。
3.以吡喹酮为首选药物。吡喹酮为一广谱抗蠕虫药,治疗血吸虫病疗效卓著。急性血吸虫病患者,吡喹酮治疗后,6~12个月粪便检查阴转率为90%左右,慢性与晚期患者为91%~100%,具体用药方法如下:
- ①急性血吸虫病:总剂量按120mg/kg计算,分12次、4天服完,体重超过60kg者,仍按60kg计算,应以住院治疗为宜。
- ②慢性血吸虫病:一般可采用总剂量60mg/kg,分6次、2天服完,或40mg/kg顿服。个别年老体弱者,总剂量可减至35~40mg/kg,两次分服。
- ③慢性血吸虫病:晚期患者多数患夹杂症,药代动力学研究表明慢性与晚期患者服用吡喹酮后,药物吸收慢、排泄差,血药浓度明显增高,并维持较长时间,晚期患者血液浓度更高。因此,药物剂量应适当减少和个体化。一般可按总剂量40mg/kg计,一次服完,或分两次1天服完。服药期间应加强观察,服药前后应暂时停用利尿剂。
中药治疗
【急性期】
1.主方
清脾饮 (陈自明《妇人良方》)加减
处方:柴胡12克,黄芩12克,青皮6克,厚朴10克,草果10克,法半夏10克,茯苓12克,栀子12克,黄连10克,金银花15克,甘草6克。水煎服。
若热毒偏盛者,可加服六神丸。湿偏盛者,可合用三仁汤(吴鞠通《温病条辨》)。黄疸者,加茵陈30克。腹痛、腹泻下痢者,可用葛根芩连汤(张仲景《伤寒论》)合白头翁汤(张仲景《金匮要略》)加减。
2.中成药
复方槟榔丸,成人每次10克,每日2次,饭前温开水吞服。适用于杀虫、解蛊毒。20日为1个疗程,总量400克。
3.单方验方
(1)南瓜子粉(方药中等《实用中医内科学》)
处方:南瓜子去壳、去油、研粉,成人每次80克,每日3次,连服4周。适用于杀虫、解蛊毒;副作用有头晕、腹泻、食欲减退等,一般在连续服药10日后副反应可减少或消失。
(2)鸦胆子(方药中等《实用中医内科学》)
处方:鸦胆子去壳取仁,成人每次10粒(重0.4克左右),装入胶囊吞服,每日3次,连服40日为1个疗程。适用于杀虫、解蛊毒。
(3)甘草粉(方药中等《实用中医内科学》)
处方:甘草粉,每次10克,每日3次。适用于急性期退热。热退后减半量再继续服1周。
【慢性期】
肝郁脾虚型
- 证见:胁肋胀痛,腹痛腹泻,大便有白色粘冻,纳呆无力。舌质淡,苔薄白,脉弦细。
- 治法:疏肝健脾。
1.主方
逍遥散(陈师文等《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加减
处方:柴胡12克,白芍15克,白术12克,茯苓12克,广木香6克(后下),党参15克,扁豆12克,枳壳10克,延胡索12克,甘草6克。水煎服。
2.中成药
金佛止痛丸,每次1瓶,每日2—3次。
3.单方验方
处方:花椒适量,研为细末,每日冲服5克,分3次服,25日为1个疗程。
瘀血内阻型
- 证见:面色黧黑,胸胁胀痛或刺痛,胁下或痞块,形体消瘦,舌质有暗紫或有瘀斑,苔薄,脉细涩。
- 治法:活血化瘀。
1.主方
化瘀汤(张伯臾等《中医内科学》)加减
处方:当归12克,牡丹皮、红花、桃仁、青皮各10克,赤芍15克,丹参、牡蛎、穿山甲各30克,白术12克,鸡内金12克。水煎服。
2.中成药
大黄廑虫丸,每次6克,每日3次。
【晚期】
1.参照鼓胀进行辨证论治。
2.单方验方
(1)半边莲汤(胡熙明等《中国中医秘方大全》)
处方:半边莲,每日6~48克(一般为36克),水煎,制成10%~20%煎剂服用。
(2)温补逐水丸(上海市徐汇区中心医院中医科验方)
处方:淡附片、肉桂各9克,党参30克,炒白术15克,黑丑、白丑各6克,阿胶9克,茯苓15克,甘遂、大戟各9克,大枣30只。上述除阿胶、大枣外共研为细末,将阿胶熔化,大枣去皮核捣烂,与药末拌匀为丸,丸如绿豆大。每晨空腹服1次,用量3-9克(一般为6克),30日为1个疗程。必要时可酌加药量和延长疗程。
饮食疗法
注意患病后,饮食宜以富有营养为原则,凡生冷、油炸、酸辣、烟酒、油腻之品,皆不宜食用。有腹水者还应忌盐。
1.苡仁赤豆粥:薏苡仁、赤小豆各30克,粳米100克,共煮粥,白糖调味服用,适用于腹水消退后常服。
2.参芪糯米粉:党参、黄芪、白术各50克,研粉过筛;炒熟的糯米粉1000克,与药粉混匀。每次50克,加白糖适量,开水冲服,每日2次。适用于腹水消退后服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