蜚蠊
名称
蜚、蠦蜰(《尔雅》),蜚蠊(《本经》),飞蟅(《广雅》),负盘(《尔雅》郭瑛注),石姜,滑虫(《唐本草》),茶婆虫、香娘子(《纲目》),赃郎(《纲目拾遗》),偷油婆(《分类草药性》),酱虫(《贵州民间方药集》),黄贼(《陆川本草》)。
蜚蠊的种植和炮制
来源
蜚蠊科昆虫澳洲大蠊Periplaneta australasie Fabricius 或美洲蜚蠊(大蜚蠊)P. americana L.,以干燥虫体入药。四季可捕捉,开水烫死,晒干或烘干。
【原形态】
- 1.美洲大蠊,体长4-5cm,椭圆形而扁,红褐色,有光泽。头小,隐于前胸下,触角鞭状,超过翅的末端。前胸背圆形。翅发达,盖过腹部的末端,前翅较小,叶状,工质,有赤褐色的翅脉。后翅大,膜质,扇状。足长而侧扁。腹部各节后缘浓赤褐色。尾端有2长2短的尾毛,司嗅觉功用。
- 2.东方蜚蠊,体中型,长约25mm,全身黑色或暗褐色,前胸背板颜色一律;有短翅,雄虫不到腹部后端;雌虫只有1对小片。
- 3.澳洲蜚蠊,形态与美洲蜚蠊相似,体较小,浅褐棕色,全长约3.5cm。特点为:前翅基部的外侧边缘有明显的黄色宽纹带,触角短,不超过翅的末端。
性味
味咸;性寒
性状
- (1)美洲蜚蠊,本品呈椭圆形,较大,长4.3-5.5cm。体红褐色,背腹扁平,头小,向腹面倾斜,触角1对,长线状,复眼发达,肾形,单眼2个。前胸扩大如盾黄色宽带纹。足3对,侧扁,基节宽大,腿节有胫节上具刺,跗5节,末端有2爪;翅2对,膜质,前翅小,后翅大,掩盖腹端;腹部末端有尾须1对。质松脆,易碎。气微腥,味微咸。
- (2)东方蜚蠊,体呈椭圆形,背腹扁平,长约 2.5cm,外表面深褐色,有油状光泽。
- (3)澳洲蜚蠊,形与美洲蜚蠊相似,体较小,体褐棕色,体长约3.5cm。
蜚蠊的效果
功效
为蜚蠊科昆虫澳洲大蠊或美洲蜚蠊(大蜚蠊),以干燥虫体入药。用于症瘕积聚,咽喉痛,扁桃体炎,小儿疳积,肝硬化腹水,小便不利;外用治蛇虫咬伤,痈疮肿毒,脚气水肿,气喘,小便淋浊。
经脉
肝;脾;肾经
主治
破瘀,化积,解毒利尿。用于症瘕积聚,咽喉痛,扁桃体炎,小儿疳积,肝硬化腹水,小便不利;外用治蛇虫咬伤,痈疮肿毒,脚气水肿,气喘,小便淋浊。
用法用量
- 内服:煎汤,1~3只;或焙干研末。
- 外用:捣敷。
注意禁忌
孕妇忌用。
蜚蠊的药方
- ①治儿疳初起:蟑螂,去头、足、翅,新瓦焙干,常与食之。(《百草镜》)
- ②治臌胀:蟑螂一个(焙干),萝卜子一撮。共炒为末,好酒吞。(《周益生家宝方》)
- ③治疔疮:蟑螂大者七个,去头、足,壳,将砂糖少许,同捣烂,敷疔四围,露出头。(《纲目拾遗》)
- ④解诸疔毒:灶上红蟑螂五个。研烂,热酒冲服。取汗为度。(《养素园传信方》)
- ⑤治喉蛾:偷油婆、人指甲(煅)、开喉箭。为末吹喉。(《四川中药志》)
- ⑥治白火丹:蟑螂,瓦上焙干,为末,白滚汤服一、二个。兼治疔疮。(《纲目拾遗》)
- ⑦治对口:桂州荔枝肉二、三枚,蟑螂二、三个。同捣如泥,敷,露头。(《慈航活人书》)
- ⑧治无名肿毒:蟑螂十个,盐一撮。同捣烂敷之,留头。(《慈航活人书》)
- ⑨治吐血:蟑螂五个,止去翅净,在火盆净瓦上焙干,为末,用湿腐皮包一个,滚汤吞下。每日如此,吞五日,不可间断。(《纲目拾遗》)
- ⑩治梅毒:偷油婆、蛞蝓。焙焦,研末,兑猪胆汁服。(《四川中药志》)
- ⑾治蜈蚣及蛇、虫咬伤:偷油婆、剪刀草、海椒叶。共捣绒涂。(《四川中药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