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中医百科
  2. 蛇退草

蛇退草

草木樨
1 #

名称

野苜蓿,草木犀,铁扫把,散血草,省头草,野长生果,鸡头花草,鸡虱子草,臭苜蓿,败毒草,香马料,蛇退草,辟汗草。

  1. 草木樨
  2. 草木犀
  3. 铁扫把
  4. 野长生果
  5. 鸡头花草
  6. 鸡虱子草
  7. 臭苜蓿
  8. 香马料
  9. 辟汗草

蛇退草的种植和炮制

来源

本品为豆科植物草木樨或小花草木犀的全草。

【原形态】

1.草木犀 一年生或两年生草本,高60-90cm,有时可达1m以上。茎直立,粗壮,多分枝。三出复叶,互生;托叶线状披针形,基部不齿裂,稀有时靠近下部叶的托叶基部具1或2齿裂;叶片倒卵形、长圆形或倒披针形,长15-27mm,宽4-7mm,先端钝,基部楔形或近圆形,边缘有不整齐的疏锯齿。总状花序细长,腋生,花多数;花萼钟状,萼齿5,三角状披针形,近等长;花黄色,长约4mm,旗瓣椭圆形,先端圆或微凹,基部楔形,翼瓣比旗瓣短,与龙骨瓣略等长;雄蕊10,二体;子房卵状长圆形,花柱细长。荚果小,倒卵形,长3-3.5mm,棕色,仅1节荚,先端有短喙,表面具网纹。种子1颗,近圆形或椭圆形,稍扁。花期6-8月,果期7-10月。

2.小花草木犀 二年生草本,高10-50cm。无毛。三出复叶;托叶与叶柄合生;叶片倒披针状长圆形至宽倒卵形,先端截形或微凹,基部楔形,中脉突出,边缘中部以上有疏锯齿。总状花序腋生,长5-10cm;花萼钟状,萼齿披针形,与萼简等长或稍长,均被白色柔毛;蝶形花冠,黄色,旗瓣与翼瓣近等长;雄蕊10,二体;子房无柄。荚果卵圆形,长2-3mm,表面网脉突出。有种子1颗。花期6-8月,果期7-9月。

【生态环境】

  • 1.生于海拔200-3700m的山沟、河岸或田野潮湿处。
  • 2.生于海拔3700m的山沟、溪边或路旁,也有少量栽培。

【资源分布】

  • 1.分布于东北、华北、西北、西南及江苏、安徽、江西、台湾、西藏等地。
  • 2.分布于河北、陕西、山东、江苏、安徽、福建、台湾、湖北、贵州、云南、西藏等地。

性味

辛,平。

炮制

将原药除去残根等杂质,快洗,润透,切短段,晒或低温干燥,筛去灰屑。

性状

本品呈段状。茎段圆柱形,质硬脆,直径2~6mm;表面黄绿色至黄棕色,具纵棱线,有的可见切断的分枝或互生叶痕;切面淡黄色,中空或有白色髓部。叶较少,棕绿色,完整者呈三出羽状复叶,小叶长椭圆形至倒披针形,长1~2.5cm,宽3~8mm,顶端截形,中脉突出成短尖头,边缘具疏细齿,侧脉直达齿尖;托叶线形;多皱缩、破碎或切断。花、果少见;腋生总状花序,花小,花萼钟状,花冠棕黄色,多已脱落;果实卵形,棕褐色,表面具网状皱纹,顶端有喙,内含种子1枚。气微香,味微甘。

蛇退草的效果

功效

本品为豆科植物草木樨或小花草木犀的全草。 用于暑湿胸闷,口腻,口臭,头痛头昏,疟疾。

经脉

肝;脾;胃经

【功能与主治】

清暑化湿,健胃和中。用于暑湿胸闷,口腻,口臭,头痛头昏,疟疾。

用法用量

  • 内服:煎汤,9~15 g。
  • 外用:适量,捣敷;或煎水洗;或烧烟熏。

注意禁忌

脾胃寒者慎用,孕妇禁用。

蛇退草的药方

  • ①治疟疾:草木犀一两。煎汤。在疟发前一小时服用。(《吉林中草药》)
  • ②治疳疮,坐板疮,脓疱疮:辟汗草、黄柏白芷雄黄、红砒、冰片,艾绒等磨粉,卷成纸条,点燃熏。(《四川中药志》)

【各家论述】

  • 1.《四川中药志》:清热,解毒,杀虫,利小便。治皮肤疮,风丹,赤白痢,淋病。
  • 2.《上海常用中草药》:和中,健胃,化湿。治暑湿胸闷,口腻,口臭,头胀,头痛。
  • 3.《陕西中草药》:清热败毒,止痢,截疟,健胃,化湿。治痢疾,疟疾,口臭,头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