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中医百科
  2. 荍麦

荍麦

荞麦
1 #

名称

花麦,乌麦,花荞,甜荞,荍麦,荞子,三角麦

  1. 荞麦
  2. 花麦
  3. 乌麦
  4. 花荞
  5. 甜荞
  6. 荞子
  7. 三角麦

荍麦的种植和炮制

来源

为蓼科植物荞麦的种子。霜降前后种子成熟收割,打下种子,除去杂质,晒干。

【原形态】

一年生草本,高40-100cm。茎直立,多分枝,光滑,淡绿色或红褐色,有时生稀疏的乳头状突起。叶互生,下部叶有长柄,上部叶近无柄;托叶鞘短筒状,顶端斜而平截,早落;叶片三角形或卵状三角形,先端渐尖,基部心形或戟形,全缘,两面无毛仅沿叶脉有毛。花序总状或圆锥状,顶生或腋生;花梗长;花淡红色或白色,密集;花被5深裂,裂片长圆形;雄蕊8,短子花被;花柱3,柱头头状。瘦果卵形,有三锐棱,长大于宽,顶端渐尖,黄褐色,光滑。花、果期7-10月。

【生境分布】

全国各地均有栽培。原产中亚。

炮制

将原药除去杂质,筛去灰屑,淘净,干燥。

性状

本品略呈三角状卵形,长3~6mm,顶端渐尖,具3条纵棱,表面黄褐色至棕褐色,光滑。切面白色,粉性。质坚。气微,味淡。

【性味与归经】

甘,凉。归脾、胃、大肠经。

【功能与主治】

开胃宽肠,消积,止泻。用于肠胃积滞,慢性泄泻,噤口痢疾,汤火灼伤。

【用法与用量】

  • 内服:入丸、散。
  • 外用:适量,研未掺或调敷。

荍麦的效果

功效

本品为蓼科植物荞麦的种子。用于肠胃积滞,慢性泄泻,噤口痢疾,汤火灼伤。

注意禁忌

  • ①《千金·食治》:荞麦食之难消,动大热风。
  • ②《本草图经》:荞麦不宜多食,亦能动风气,令人昏眩。
  • ③《品汇摘要》:不可与平胃散及矾同食。
  • ④《医林纂要》:荞,春后食之动寒气,发痼疾。
  • ⑤《得配本草》:脾胃虚寒者禁用。

荍麦的药方

  • ①治绞肠痧痛:养麦面一撮。炒黄,水烹服。(《简便单方》)
  • ②治禁口痢疾:荞麦面每服二钱。砂糖水调下。(《坦仙皆效方》)
  • ③治男子白浊,女子赤白带下:荍麦炒焦为末,鸡子白和,丸梧子大。每服五十丸,盐汤下,日三服。(《纲目》济生丹)
  • ④治小儿油丹亦肿:荞麦面醋和敷之。(《兵部手集方》)
  • ⑤治痘疹溃烂,脓汁淋漓,疼痛者:荞麦,磨取细面,痘疮破者,以此敷之;溃烂者,以此遍扑之。(《痘疹世医心法》荞麦粉)
  • ⑥治汤火烧:荞麦面炒黄色,以井华水调敷。(《奇效良方》)
  • ⑦治蛇盘瘰疬,围接项上:荞麦(炒,去壳)、海藻白僵蚕(炒,去丝)等分。为末,白梅浸汤,取肉减半,和丸绿豆大。每服六、七十丸,食后临卧米饮下,日五服。其毒当从大便泄去。若与淡菜连服尤好,淡菜生于海藻上,亦治此也。忌豆腐、鸡、羊、酒、面。(《纲目》)
  • ⑧治脚鸡眼:以荸荠汁同荞麦调敷脚鸡眼。三日,鸡眼疔即拔出。(《本草撮要》)
  • ⑨治疮头黑凹:荞麦面煮食之,即发起。(《仁斋直指方》)
  • ⑩治痈疽发背,一切肿毒:荍麦面、硫黄各二两。为末,井华水和作讲晒收。每用一饼,磨水敷之,痛则令不痛,不痛则令痛。(《仁斋直指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