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中医百科
  2. 脱疽

脱疽

脱疽是四肢末端坏死,严重时趾(指)节坏死脱落的一种慢性病。多发于青壮年。好发于四肢末端,尤以下肢为多。因其紫黑腐烂,骨节脱落,故名脱疽。

现代医学的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动脉粥样硬化闭塞症均可参考本篇辨证论治。


【病因病机】
本病多由于情志内伤,肝肾不足,寒湿外侵,气血壅塞不通而发病。四肢为诸阳之末,得阳气则温,若久处寒冷,阳气不能通达四末,血因寒凝,气因寒滞,日久肢体失养而坏死。若肠胃功能失调,火毒内生,邪火烁阴,水亏不能制火,或因外伤、长期吸烟,亦可导致火毒内生,瘀血凝结,筋脉阻塞,肉腐骨烂而成脱疽。

【辨证论治】
1.寒湿凝滞
主症:患肢沉重、酸痛、麻木,小腿有抽痛,常伴间歇性跛行,行走加剧,局部皮肤苍白,触之冰凉,趺阳脉弱或消失。舌淡,苔白腻,脉沉细而迟。
治法:温阳通脉,散寒除湿。
方药:阳和汤加黄芪、党参、木瓜、鸡血藤。

2.瘀血阻络
主症:患肢黯红或青紫,下垂时更甚,抬高则苍白,足背皮肤、肌肉萎缩,趾甲变厚,局部可见瘀点,趺阳脉搏动消失。患肢持久性静止痛,尤以夜间为重。舌质红或紫黯,苔薄白,脉沉细而涩。
治法:活血通络止痛。
方药:血府逐瘀汤加减。如痛甚,加穿山甲、地龙、乳香、没药;如下肢沉重,湿盛者,加苍术。


3.热毒蕴结

主症:患肢皮肤黯红而肿,趺阳脉消失,患趾如煮枣,皮肤上起黄疱,渐渐变为紫黑,向外蔓延,甚则五趾相传,波及足背,肉枯筋痿,呈干性坏死。溃破腐烂,创面肉色不鲜,疼痛异常,如汤泼火烧,并伴发热、口干、便秘、尿赤。舌质红,苔黄腻,脉洪数或细数。
治法:清热解毒止痛。
方药:四妙勇安汤合顾步汤。若疼痛剧烈加醒消丸。

4.气血两虚
主症:久病面容憔悴,萎黄消瘦,神情倦怠,短气心悸,畏冷自汗,患肢肌肉萎缩,皮肤干燥脱屑,指甲干燥肥厚,坏死组织脱落,创面生长缓慢,肉芽不红或淡而不鲜。舌质淡,脉沉细而弱。
治法:补气养血。
方药:人参养荣汤。


5.肾虚
主症:精神萎靡,面色晦黯,上身热而下身寒,口淡不渴,头晕目眩,筋骨痿软,大便不爽。脉细无力。
治法:补益精气。
方药:肾阳虚者用金匮肾气丸,肾阴虚者用知柏地黄丸。

外治法:初中期可用冲和膏、红灵油膏外敷,或用当归、桑枝、威灵仙,水煎熏洗,每日1次。后期溃疡面小者,外敷生肌膏保护创面;溃疡面较大,坏死组织难以脱落,可逐渐清出坏死组织,待脓腐将尽,肉芽新生时,改用生肌玉红膏外敷。

【其他疗法】
1.针刺疗法   针足三里、阳陵泉、曲池、合谷,每次留针20分钟,每日1次。
2.中药麻醉   中麻1号加氯丙嗪25mg,用生理盐水20m1晚9点左右缓慢静脉推注,隔2~3天使用1次。

【预防护理】
1.禁止吸烟,少食辛辣醇酒。
2.避免外伤,注意保暖。
3.患侧肢体运动锻炼,促进患肢血液循环。

本病好发于下肢,初期足趾(指)怕冷,苍白,麻木,间歇性跛行,继则疼痛加剧,病久患趾(指)变黑坏死脱落。应与糖尿病性坏疽、雷诺病鉴别。

参考书目:李佃贵主编.中医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