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中医百科
  2. 胸痹

胸痹

胸痹是以胸部闷痛,甚则胸痛彻背,短气,喘息不得卧为主症的一种疾病,轻者仅感胸闷如窒,呼吸欠畅,重者则有胸痛,严重者心痛彻背,背痛彻心。

现代医学中的冠心病心绞痛、心肌梗死、高血压性心脏病、心包病、心肌病、胸膜炎及某些神经官能症具有胸痹表现者,均可参照本篇辨证论治。

【病因病机】

本病的发生多与寒邪内侵,情志失调有关。其病机有虚实两个方面:虚主要指心肝脾肾及气血阴阳亏损;实主要为寒凝、气滞、血瘀、痰阻等。正虚为本,邪实为标,在本病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二者常相互影响,虚实夹杂,变化多端。

1.寒邪内侵

素体阳衰,胸阳不振,阴寒之邪乘虚内侵,寒凝气滞,痹阻胸阳,心脉痹阻,而成胸痹。

2.情志失调

情志所伤,肝郁气滞,气滞而血瘀;甚或气郁化火,灼津为痰;或气郁湿聚,痰浊内生等,均能导致血行不畅,使心脉痹阻而发生胸痹。

3.饮食不当

嗜食肥甘厚味,或饮酒过度,或过度饥饿,损伤脾胃,脾失健运,痰浊内生,痰阻络脉,血行不畅,胸阳失展,发生胸痹。

4.年迈体衰

中年以后,肾气渐衰,如肾阳虚衰,五脏之阳气不得温煦,则心阳不振;若肾阴亏虚,五脏之阴液不得滋养,心阴内耗。心阴亏虚,心阳不振,使心脏络脉血行失畅而发生胸痹。

【辨证论治】

1.阴寒凝滞

  • 主症:胸闷胸痛,感寒尤甚,气短心悸,或胸痛彻背,背痛彻心,重则喘息不能平卧,面色苍白,四肢厥冷。舌苔白,脉沉细。
  • 治法:辛温通阳,宣痹散寒。
  • 方药:瓜蒌薤白白酒汤加味。痰湿内盛,胸痛伴有咳唾痰涎,加生姜、橘皮、茯苓、杏仁;阴寒极盛者,宜用乌头赤石脂汤合苏合香丸以芳香温通而止痛。

2.气滞血瘀

  • 主症:胸部刺痛,固定不移,入夜尤甚,时或心悸不宁。舌质紫黯,脉象沉涩。
  • 治法:活血化瘀,通络止痛。
  • 方药:血府逐瘀汤加减。胸痛甚者加降香、郁金、延胡索;血瘀轻可改用丹参饮。

3.痰浊阻遏

  • 主症:胸部满闷疼痛,或痛引肩背,气短喘促,肢体沉重,形体肥胖,咳嗽痰多。苔白腻,脉滑。
  • 治法:通阳泄浊,豁痰开结。
  • 方药:瓜萎薤白半夏汤加减。

4.心肾阴虚

  • 主症:胸闷且痛,心悸盗汗,头晕耳鸣,腰膝酸软,口干烦热。舌红或有紫斑,脉细数或细涩。
  • 治法:滋阴益肾,活血通络。
  • 方药:左归饮加减。阴虚阳亢者,加天麻、钩藤、菊花、白蒺藜、石决明。

5.气阴两虚

  • 主症:胸闷隐痛,心悸少气,头昏乏力,面色少华,咽干口燥,盗汗便秘。舌嫩红少苔,或有齿痕,脉细弱无力。
  • 治法:益气养阴,活血通络。
  • 方药:生脉散合人参养营汤加减。若脉结代,血不养心,可合炙甘草汤。

6.阳气虚衰

  • 主症:胸闷气短,胸痛彻背,心悸,汗出,畏寒肢冷,面色苍白,唇甲淡白或青紫。舌淡白或青紫,脉沉细或沉微欲绝。
  • 治法:益气温阳,活血通络。
  • 方药:参附汤合右归饮加减。若心阳虚下及肾阳,肾阳虚不能制水,水气凌心,症见心悸、喘促,不能平卧,小便短少,肢体浮肿者,可用真武汤加汉防己、猪苓、车前子,以温阳利水。病情发展至阳气虚衰,心阳欲脱时,应采用中西医结合方法进行抢救,使病人迅速脱离险境。

【其他疗法】

1.常用中成药

  • 冠心苏合丸,适用于寒凝心脉型,嚼碎服,每次1丸,每日1~3次;
  • 地奥心血康胶囊,适用于心血瘀阻型,口服,每次1~2粒,每日3次。

2.针灸疗法

心俞、膻中、曲池、内关、间使、太渊、行间、昆仑、然谷,每次2~3穴,留针20~30分钟,捻转3~5次,10天为一疗程。

【预防护理】

  • 1.避免过于激动或喜怒忧思无度,保持心情平静愉快。
  • 2.不宜感受寒冷,居处除必须保持安静、通风外,还要注意寒温适宜。
  • 3.不宜过食肥甘,应戒烟酒,宜低盐饮食,多吃水果及富含纤维食物,保持大便通畅,饮食宜清淡,食勿过饱。
  • 4.发作期患者应立即卧床休息,缓解期要注意适当休息,坚持力所能及的活动,保证充足的睡眠。

本病以胸部憋闷疼痛,甚则胸痛彻背,短气喘息,不得安卧。多伴心悸、气短。可因情绪激动(愤怒、焦急、过度兴奋等)、劳累、寒冷、饱食、吸烟而发作。应与胃痛、真心痛相鉴别。胸痹总属本虚标实之证,辨证首先当掌握虚实,分清标本,标实应区别阴寒、痰浊、血瘀的不同;本虚又应区别阴阳气血亏虚的不同。本病的治疗原则应先治其标,后顾其本;先从驱邪人手,然后再予扶正;必要时可根据虚实标本的主次,兼顾同治。驱邪治标常以活血化瘀、辛温通阳、泄浊豁痰为主,扶正固本常以温阳补气、益气养阴、滋阴益肾为法。本病配合运用有效的成药,每可取得较好的效果。

参考书目:李佃贵主编.中医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