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中医百科
  2. 胁痛

胁痛

胁痛是由于肝胆失于疏泄或肝胆络脉失养所致,以胁肋部一侧或两侧疼痛为主要表现的病证。胁痛既可单独出现,又是多种疾病的伴随症状。

现代医学的肋间神经痛、胸膜炎、胆道感染、胆石症和肝脏病等,凡表现以胁痛为主者,均可按本篇辨证论治。

【病因病机】

1.肝气郁结

七情刺激,肝失条达,疏泄不利,气阻络痹,发为胁痛。

2.瘀血停着

气郁日久,血流不畅,或强力负重,胁络受伤,瘀血停留,瘀血停于胁络,致使胁痛。

3.肝胆湿热

饮食所伤,脾失健运,积湿生热,湿热内蕴;或湿热之邪外袭,郁结少阳,肝胆经气失于疏泄,发生胁痛。

4.肝阴不足

久病或劳倦过度,精血损伤,肝阴不足,肝络失于血养,络脉不和,发生隐隐胁痛。

【辨证论治】

1.肝气郁结

  • 主症:胁痛以胀痛为主,疼痛每因情绪波动而增减,胸闷不舒,食减,嗳气觉舒。苔白脉弦。
  • 治法:疏肝理气止痛。
  • 方药:柴胡疏肝散。气郁化火,症见胁下灼痛,烦躁易怒,口干口苦,尿黄便结,舌红苔黄,可用丹栀逍遥散,去白术、茯苓,加龙胆草、川楝子及延胡索;若肝郁犯脾,症见胁痛肠鸣腹泻者,加白术、茯苓;若兼胃失和降,症见恶心呕吐者,加陈皮、半夏、藿香、砂仁、生姜等。

2.气滞血瘀

  • 主症:胁肋刺痛,痛有定处,入夜痛剧,胁下或有痞块。舌质紫黯,脉象沉涩。
  • 治法:祛瘀通络止痛。
  • 方药:旋覆花汤。若瘀血较重,可用复元活血汤加减;若胁肋下有痞块,而正气未衰者,加三棱、莪术、土鳖虫化瘀消瘕,亦可服鳖甲煎丸。

3.肝胆湿热

  • 主症:胁痛、口苦、咽干、目赤,胸闷纳呆,恶心呕吐,小便黄赤,或发黄疸。舌苔黄腻,脉弦数。
  • 治法:清热利湿止痛。
  • 方药:龙胆泻肝汤加减。并见黄疸者,加茵陈、黄柏以清热利湿除黄;若胁下剧痛,连及肩背者,可加硝石矾石散等利胆排石。

4.肝阴不足

  • 主症:胁痛隐隐,悠悠不休,劳则加重,口干,心烦,头晕目昏。舌红少苔,脉细数或虚弱。
  • 治法:养阴柔肝止痛。
  • 方药:一贯煎。若阴虚火旺,症见心烦少寐者,加炒栀子、酸枣仁清热安神;若胁痛剧烈呕吐蛔虫者,当先进乌梅丸安蛔,继则除蛔。

【其他疗法】

1.常用中成药

舒肝和胃丸,适用于肝气郁结型,口服,水蜜丸每次9g,每日2次。

2.针灸疗法

  • 期门、夹脊穴胸5~10、支沟、阳陵泉。
  • 气郁者加配肝俞或太冲;
  • 血瘀者加配膈俞或三阴交;
  • 湿热者加配日月或丘墟;阴虚者加配心俞、三阴交或照海。
  • 实证,毫针刺用泻法;
  • 虚证,毫针刺用补法,或平补平泻法。

【预防护理】

1.精神愉快,情绪稳定,气机条达,对预防与治疗胁痛有着重要的作用。

2.胁痛属于肝血不足者,应注意休息,劳逸结合,多食蔬菜、水果、瘦肉等清淡有营养的食物;胁痛属于湿热蕴结者,尤应注意饮食,忌酒,忌辛辣肥甘之品,生冷不洁之品也应注意;对于香燥之品,不宜过量或长期服用。

胁痛病位主要在肝胆,临床之辨证应结合兼症,分清气、血、虚、实。气滞、血瘀、湿热而致的胁痛,一般为实证;肝阴不足而致的胁痛,则为虚证。在治疗上应着眼于肝胆,根据通则不痛,痛则不通的理论,结合肝胆的生理特点,灵活运用。实证胁痛应该理气、活血、清利湿热,虚证胁痛应该养阴,柔肝,同时亦可加入理气之品。

参考书目:李佃贵主编.中医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