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聚
积聚是由于正气亏虚,脏腑失和,肝脾受损,气滞、血瘀、痰浊蕴结腹内而致,以腹内结块或痛或胀为主症的病证。由肝脾受损,气滞血瘀所致。中医文献中的癥瘕、痃癖、伏梁、肥气、息贲等疾病皆属积聚范围。
现代医学的腹部肿瘤,肝脾肿大以及增生型肠结核,胃肠功能紊乱,不完全性肠梗阻等疾病出现类似积聚证候时,皆可参考本篇辨证论治。
【病因病机】
1.情志抑郁,气滞血瘀
情志为病,首先病及气分,使肝气不疏,气滞血瘀,引起积聚。
2.酒食内伤,滋生痰浊
由于饮酒过度,或嗜食肥甘厚味,或饮食不节,损伤脾胃,脾失健运,以致湿浊内停,甚至凝结成痰。影响气血的运行,气、血、痰相互搏结,而引起积聚。
3.邪毒侵袭,留着不去
寒、湿、热等多种外邪及邪毒长时间作用人体,导致受病脏腑失和,气血运行不畅,日久形成积聚。
4.它病转归,日久成积
黄疸病后,或黄疸经久不退,湿邪阻滞气血;或久疟不愈,湿痰凝滞,或感染血吸虫,虫阻脉道,肝脾气血不畅,脉络瘀阻。以上几种病证,日久不愈,均可转化为积证。
【辨证论治】
(一)聚证
1.肝气郁郁
- 主症:腹中气聚,攻窜胀痛,时聚时散,脘胁胀闷不适,病情常随情绪变化起伏。苔薄,脉弦。
- 治法:疏肝解郁,行气消聚。
- 方药:逍遥散加味。若兼有瘀血者,加延胡索、莪术;若年老或体虚者,可加黄芪、党参以顾其虚;若寒湿中阻,症见脘腹痞满,食少纳呆者宜用木香顺气散。
2.食滞痰阻
- 主症:腹胀或痛,腹部时有条索状物聚起,按之胀痛更甚,便秘,纳呆。舌苔腻,脉弦滑。
- 治法:理气化痰,导滞通便。
- 方药:六磨汤。食积较著,嗳腐吞酸,合用保和丸或加焦三仙、鸡内金;痰湿盛,可合用平胃散或二陈汤;聚证反复发作,日久脾胃虚弱者,可用香砂六君子汤调理。
(二)积证
1.气滞血阻
- 主症:腹部积块软而不坚,固着不移,胀痛并见。苔薄,脉弦。
- 治法:理气活血,消积散瘀。
- 方药:金铃子散合失笑散。本证可酌加广木香、郁金、玄参、莪术等理气散结、通络软坚之品;若气滞血阻较甚,兼有寒象者,可用大七气汤;若兼有外感风寒之表证者,可用五积散以解表、散寒、祛湿、化痰、行气、利水、活血、通络、温中、止痛。
2.瘀血内结
- 主症:腹部积块明显,质地较硬,固定不移,隐痛或刺痛,形体消瘦,纳谷减少,面色晦黯黧黑,面颈胸臂或有血痣赤缕,女子可见月事不下。舌质紫或有瘀斑瘀点,脉细涩。
- 治法:祛瘀软坚,兼调脾胃。
- 方药:膈下逐瘀汤。可酌配六君子汤健脾扶正;积块大而坚硬作痛可合用鳖甲煎丸。
3.正虚瘀结
- 主症:积块坚硬,疼痛逐渐加剧,面色萎黄或黧黑,消瘦脱形,饮食大减。舌质淡紫,舌光无苔,脉细数或弦细。
- 治法:补益气血,活血化瘀。
- 方药:八珍汤加味。若阴伤较甚,舌光无苔,脉细数者,合用增液汤。
【其他疗法】
1.常用中成药
阿魏化痞膏,适用于气滞血阻型患者,外用,加温软化,贴于脐上或患处。
2.针灸疗法
选用足三里、三阴交、肝俞、胆俞、太冲、期门等穴,有行气活血,和络止痛作用。
【预防护理】
- 1.对待各种事物,解除忧虑、紧张、避免情志内伤,对防与治均属重要。
- 2.饮食上应少食肥甘厚味及辛辣刺激之品,多吃新鲜蔬菜。
- 3.注意劳逸适度,避免过劳。如有胃脘痛、胁痛、便血等证,应及早检查治疗。
积和聚均是指腹内有结块,或痛或胀的病证。臌胀之腹内积块多伴有腹内水液停聚,要注意鉴别。积和聚虽然病因有相同,但其病机和证候必须严格区别,辨证治疗。积触之有形,固定不移,痛有定处,病在血分,乃为脏病。为时较久,病情重。治疗上必须掌握正邪虚实的关系,以活血化瘀,软坚散结为基本治则,重在活血。聚触之无形,聚散无常,痛无定处,病属气分,乃为腑病。为时尚暂,病情轻,尚易治疗,以疏肝理气,行气消聚为基本治则,重在调气。积证治疗还要分期,掌握攻补分寸,初期正气尚实,攻邪为主;中期正气已伤,邪盛正虚,治宜攻补兼施;末期正气大伤,治宜扶正培本,酌加理气化瘀、消聚之品,切忌攻伐太过。
参考书目:李佃贵主编.中医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