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中医百科
  2. 眩晕

眩晕

眩晕是由于风、火、痰、虚、瘀引起的清窍失养,临床上以头晕、眼花为主症的一类病证。眩即眼花,晕是头晕,两者常同时并见,故统称为"眩晕"。其轻者闭目可止,重者如坐车船,旋转不定,不能站立,或伴有恶心、呕吐、汗出、面色苍白等症状。严重者可突然仆倒。

现代医学中耳源性眩晕、脑性眩晕、高血压、低血压、低血糖、贫血、神经衰弱等病引起眩晕者,可参考本病辨证论治。

【病因病机】

本病起因常与忧思恼怒、肝肾亏虚、恣食肥甘、气血不足、劳伤过度、瘀血阻窍有关。

1.肝阳上亢

素体阳盛,恼怒焦虑,气郁化火,灼伤肝阴,阴不制阳,风阳上扰清窍,发为眩晕。

2.肾精不足

久病伤肾,禀赋不足,年老肾亏,房室不节可致肾精亏虚,脑失所养,上下俱虚,发为眩晕。

3.气血亏虚

若过服温燥劫阴之品,伤及肝肾之阴,则脑目失养;久病不愈或失血之后,或脾胃虚弱,化源不充,气血不足可致清阳不升,脑海失充,发为眩晕。

4.痰湿中阻

恣食肥甘、饥饱无度,伤及脾胃,健运失司,生湿生瘀,可致浊阴难降而上蒙清窍,发为眩晕。头颅外伤,气滞血瘀,气虚血滞,痰瘀阻痹脑络,引起眩晕。

【辨证论治】

1.肝阳上亢

  • 主症:眩晕耳鸣,头痛且胀,每因烦劳或恼怒加剧,面时潮红,急躁易怒,少寐多梦,口苦咽干。舌红苔黄,脉弦细数。
  • 治法:平肝潜阳,滋肾熄风。
  • 方药:天麻钩藤饮。肝阴不足者,加生地、女贞子;偏火盛者,加龙胆草、夏枯草;大便秘结者,可加用当归龙荟丸以泄肝通腑;若肝肾阴虚,肝阳上亢,症见腰膝酸软,遗精疲乏,脉弦细数,舌质红,苔薄或无苔,可用大定风珠。

2.气血亏虚

  • 主症:头晕眼花,动则加剧,面色苍白,唇甲不华,神疲懒言,心悸失眠,饮食减少。舌淡脉细弱。
  • 治法:补气养血,健运脾胃。
  • 方药:归脾汤。腹痛加肉桂;便溏加砂仁、麦芽;若中气不足,清阳不升,时时眩晕,可用补中益气汤以补中益气,升清降浊。

3.肾精不足

  • 主症:眩晕,神疲健忘,腰膝酸软,遗精耳鸣,失眠多梦。偏于阳虚者,见四肢不温,形寒肢冷。舌质淡,脉沉细;偏于阴虚者,五心烦热。舌红少苔,脉细或细数。
  • 治法:偏阳虚者,补肾助阳;偏阴虚者,补肾滋阴。
  • 方药:补肾滋阴用左归丸;补肾助阳用右归丸。若五心烦热,舌质红,脉弦细数,阴虚内热者可加炙鳖甲、知母、黄柏、丹皮、菊花、地骨皮等滋阴清热;若眩晕较甚,阴虚阳浮,二方均可加龙骨、牡蛎、珍珠母等以潜浮阳。

4.痰浊中阻

  • 主症:眩晕,头重如蒙,视物旋转,胸闷恶心,少食多寐。苔白腻,脉弦滑。
  • 治法:燥湿化痰,健脾和胃。
  • 方药:半夏白术天麻汤。若痰阻气机,郁而化火,症见头目胀痛,心烦口苦,渴不欲饮,苔黄腻,脉弦滑者,宜用温胆汤加黄连、黄芩等以化痰泄热。

【其他疗法】

1.常用中成药

  • 脑立清丸,适用于风阳上扰型,每次10粒,每日2次;
  • 当归龙荟丸,适用于肝火上炎型,每次6g,每日2次;
  • 杞菊地黄丸,适用于肝肾阴虚型,每次1丸,每日2次。

2.针灸疗法

  • 肝阳上亢:针刺风池、肝俞、肾俞、行间、侠溪,毫针刺用泻法;
  • 肾精亏损:针刺百会、悬钟、肾俞、太溪,艾灸百会。

【预防护理】

1.中年以上,肝阳引起的眩晕,如肝阳亢逆,化为肝风,病情严重时可卒然晕倒,有发展为中风的可能。故及时防治眩晕,对中年以上之人,尤为重要。

2.平时宜节肥腻酒食,忌辛辣,戒躁怒,节房事,适当增加体力活动,锻炼身体,服药调治。

中风昏仆与眩晕有相似之处,眩晕以神志清楚,无半身不遂及口舌歪斜等为特征。二者要注意鉴别。眩晕是临床上常见的病证,其发生的病机,虽颇复杂,但归纳起来,不外风、火、痰、虚四个方面。各类眩晕,可单独出现,亦可相互并见。如肝阳上亢兼肝肾阴虚,血虚兼肝阳上亢,肝阳夹痰浊等证。在临床上以虚证或本虚标实证较为多见,须详察病情,辨证治疗。至于治法也有从本从标之异。急者多偏实,可选用熄风:潜阳、清火、化痰等法以治其标为主。缓者多偏虚,当用补养气血、益肾、养肝、健脾等法以治其本为主。

参考书目:李佃贵主编.中医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