疳证
疳证是由于喂养不当,或因多种疾病的影响,导致脾胃受损,气液耗伤而形成的一种慢性消耗性疾病。临床特征为,患儿形体于枯赢瘦,精神疲惫或烦躁多啼,毛发稀疏,肚腹膨隆,青筋暴露,或饮食异常,二便失调等。其发病不受季节、地区的限制,各年龄皆可发病,但以1~5岁发病率最高。古代为儿科四大要证之一,目前发病率有所下降。
现代医学中的营养不良可参考本篇辨证论治。
【病因病机】
"疳"有两层含义:其一,疳者甘也,病因是恣食肥甘生冷,伤及脾胃形成积滞,日久气血耗损而成;其二,疳者干也,指其因津液干涸、气血亏损,脾胃不足、运化失健所致。可见,疳证多由积滞发展而来。故古代儿科医生有"无积不成疳"、"疳之成多起于积"、"治疳必先去积"等说法。
本病病因主要为喂养不当,疾病影响,以及先天禀赋不足。
- 1.喂养不当是疳证最常见的病因。小儿乳食不知自节,脾胃虚损,运化失常,水谷精微的化生不足,脏腑失养,津液干涸,肌肤失荣,日久成疳。
- 2.疾病影响小儿多因长期患病,反复感染,或经常呕吐,慢性腹泻,或时行热病,病后失调,津液受损,均可导致脾胃虚弱,生化不足,气血俱虚,阴液消耗,久则致成疳证。
- 3.禀赋不足父母精血不足,或孕妇遗害胎儿,或孕期用药损伤胎儿,以致早产、难产、出生体重不足,脾胃功能薄弱,运化不健,水谷精微摄取不足,形成疳证。
【辨证论治】
(一)主证
1.疳气
- 主症:形体较瘦,面色萎黄少华,毛发稍稀,食欲不振,或能食善饥,精神欠佳,易发脾气,大便稀溏或秘结。舌淡红,苔薄微黄,脉细。
- 治法:消积导滞,和胃健脾。
- 方药:资生健脾丸加减。腹胀暖气厌食,舌苔厚腻者,去党参、白术、山药,加鸡内金(磨粉);大便稀溏者,加炮姜;大便于结者,加炒决明子。
2.疳积
- 主症:形体明显消瘦,面色萎黄无华,毛发稀疏,精神不振,肚腹膨胀,甚则青筋暴露,睡眠不宁,常伴有揉眉挖鼻,咬指磨牙,动作异常,食欲减退,或多吃多便,或嗜食异物。舌淡,苔白腻,脉沉数。
- 治法:消积理脾。
- 方药:肥儿丸加减。无虫积者,去使君子;食积为主者,加苍术、鸡内金;腹胀疼痛者,加枳实、木香;脾虚多,食积少者,加党参、怀山药;性情急躁易怒,动作异常者,加决明子、钩藤、白芍。
3.干疳
- 主症:极度消瘦,面成老人貌,皮肤干瘪起皱,大肉已脱,皮包骨头,精神萎靡,毛发干枯,腹凹如舟,时有低热。舌淡或光红少津,脉沉细弱。
- 治法:补益气血。
- 方药:八珍汤加减。面白舌淡,脾阳偏虚者,去白芍、熟地,加炮姜、附片;舌红苔干者,加乌梅、石斛、麦冬;不思饮食者,加陈皮、砂仁、焦山楂。
(二)兼证
1.眼疳
- 主症:患儿目珠红赤,眼角赤烂,双目干涩,畏光羞明,甚则黑睛浑浊,白睛生翳,夜晚视物不清。
- 治法:养血柔肝,滋阴明目。
- 方药:石斛夜光丸加减。
2.口疳
- 主症:口舌生疮,口腔糜烂,牙龈出血,面赤唇红,五心烦热,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脉细数。
- 治法:清热泻火。
- 方药:导赤散加减。
3.疳肿胀
- 主症:形体瘦弱,足踝、目胞、四肢浮肿,按之凹陷,面色无华,小便短少。舌质淡嫩,苔薄白。
- 治法:益气温阳利水。
- 方药:防己黄芪汤合五苓散加减。腰以下肿甚,偏于肾阳虚者,加附子、干姜。
【其他疗法】
1.常用中成药
十全大补丸,每次2~4g,1日3次,用于干疳气血两虚者;健脾肥儿片,每次服4~6片,1日3次,用于疳积脾虚夹虫积者。
2.针灸疗法
三棱针浅刺四缝穴,隔日1次。针刺中脘、气海、足三里等穴,每日1次,连续治疗5~7日,如效果不显著,再将以上四穴改为艾灸,并配合脾俞、胃俞、肾俞等穴治疗。
3.推拿疗法
揉阴陵泉、足三里,摩腹、推脊、捏脊,每次15~ 20分钟,每日1次,用于疳气。
【预防护理】
- 1.合理喂养婴儿应尽可能用母乳喂养,按时添加辅食,纠正不良饮食习惯,注意营养平衡及饮食卫生。
- 2.防止疾病影响积极防治脾胃疾病和寄生虫病,及时矫治先天性畸形如兔唇、腭裂,做好病后调养和护理。
- 3.定期测量患儿身高和体重,观察病情变化。
- 4.对重症疳证患儿注意观察面色、精神、饮食、二便、哭声等情况,防止发生突变。
- 5.做好重症患儿的皮肤、口腔、眼部护理,防止发生褥疮、口疳、眼疳。
- 6.根据病情需要配制相应食谱,如疳肿胀患儿,可吃乌鱼汤,以利疾病早日康复。
本病应与食积、厌食相鉴别。厌食主要是喂养不当,脾胃运化失常,表现为长期食欲不振,而无其他疾病,精神尚好,活动如常,无脘胀嗳腐。食积主要是乳食内积,脾胃虚弱,出现脘腹胀痛,呕吐酸馊,便臭如败卵或便秘,烦躁不安,食积日久可致疳症。《证治准绳·幼科》所言:"积是疳之母,所以有积不治乃成疳候"。
参考书目:李佃贵主编.中医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