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中医百科
  2. 猩红热

猩红热

猩红热(Scarlet Fever)为A群溶血性链球菌感染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其临床特征为发热、咽峡炎、全身弥漫性鲜红色皮疹和疹退后明显的脱屑。少数患者患病后由于变态反应而出现心、肾、关节的损害。

病原学

主要致病菌为B型溶血性链球菌A组菌株,病原体侵入人体后咽部引起化脓性病变,毒素入血引起毒血症,使皮肤产生病变,严重时肝、脾、肾、心肌、淋巴结也可出现炎症性病变。个别病人于病期2~3周后可在全身多器官组织产生变态反应性病变。 病菌一般存在于猩红热病人或带菌者的鼻咽部,通过空气飞沫(说话、咳嗽、打喷嚏)直接传染,也可由带菌的玩具、生活用品等间接传播,偶尔也可通过被污染的牛奶或其他食物传播。  
 

流行病学 

本病全年可发病,但以冬春为高峰,主要多见于 5~15岁儿童。传染源主要是猩红热病人及带菌者,B型溶血性链球菌引起的其他感染病人也可视为传染源。猩红热病人自发病前一日至出疹期传染性最强。主要通过空气飞沫传播,由于本病毒不耐热、对干燥抵抗力弱,故间接接触传染可能性小。人群普遍易感,加之红疹毒素有5种血清型,无交叉免疫,故猩红热可再感染。

临床表现

潜伏期2~5天,也可少至1日,多至7日。
 

(一)前驱期

大多骤起畏寒、发热,重者体温可升到39~40℃,伴头痛、咽痛、食欲减退,全身不适,恶心呕吐。婴儿可有谵妄和惊厥。咽红肿,扁桃体上可见点状或片状分泌物。软腭充血水肿,并可有米粒大的红色斑疹或出血点,即粘膜内疹,一般先于皮疹而出现。

(二)出疹期

皮疹为猩红热最重要的症候之一。多数自起病第1~2天出现。偶有迟至第5天出疹。从耳后,颈底及上胸部开始,1日内即蔓延及胸、背、上肢,最后及于下肢,少数需经数天才蔓延及全身。典型的皮疹为在全身皮肤充血发红的基础上散布着针帽大小,密集而均匀的点状充血性红疹,手压全部消退,去压后复现。偶呈"鸡皮 样"丘疹,中毒重者可有出血疹,患者常感瘙痒。在皮肤皱褶处如腋窝、肘窝、腹股沟部可见皮疹密集呈线状,称为"帕氏线"。面部充血潮红,可有少量点疹,口 鼻周围相形之下显得苍白,称"口周苍白圈"。病初起时,舌被白苔,乳头红肿,突出于白苔之上,以舌尖及边缘处为显著,称为"草莓舌"。2~3天后白苔开始脱落,舌面光滑呈肉红色,并可有浅表破裂,乳头仍突起,称"杨莓舌"。   

皮疹一般在48小时内达到高峰,2~4天可完全消失。重症者可持续5~7天甚至更久。颌下及颈部淋巴结可肿大,有压痛,一般为非化脓性。此期体温消退,中毒症状消失,皮疹隐退。  

(三)恢复期

退疹后一周内开始脱皮,脱皮部位的先后顺序与出疹的顺序一致。躯干多为糠状脱皮,手掌足底皮厚处多见大片膜状脱皮,甲端皲裂样脱皮是典型表现。脱皮持续2~4周,严重者可有暂时性脱发。   

白细胞计数增加,多数达10~20×109/L,中性粒细胞增加达80%以上,核左移,胞浆中可见中毒颗粒及窦勒氏(Dohle)小体,嗜酸粒细胞初期不见,恢复期增多。 临床表现差别较大,一般分为以下4个类型:   

1.普通型

在流行期间95%以上的病人属于此型。临床表现如上所述。有咽峡炎和典型的皮疹及一般中毒症状,颌下淋巴结肿大,病程1周左右。
  

2.脓毒型

咽部红肿,渗出脓液,甚至发生溃疡,细菌扩散到附近组织,形成化脓性中耳炎、鼻旁窦炎、乳突炎、颈部淋巴结明显肿大。少数患者皮疹为出血或紫癜。还可引起败血症。
 
 

3.中毒型

临床表现主要为毒血症。高热、剧吐、头痛、出血性皮疹,甚至神志不清,可有中毒性心肌炎及周围循环衰竭。重型病例只见咽部轻微充血,与严重的全身症状不相称。此型病死率高,目前很少见。   

4.外科型及产科型

病原菌由创口或产道侵入,局部先出现皮疹,由此延及全身,但无咽炎、全身症状大多较轻。

并发症

(一)化脓性并发症

可由本病病原菌或其他细菌直接侵袭附近组织器官所引起。常见的如中耳炎、乳突炎、鼻旁窦炎、颈部软组织炎、蜂窝织炎、肺炎等。由于早期应用抗菌疗法,此类并发症已少见。   

(二)中毒性并发症

由细菌各种生物因子引起,多见于第1周。如中毒性心肌炎、心包炎等。病变多为一过性,且预后良好。   

(三)变态反应性并发症

一般见于恢复期,可出现风湿性关节炎、心肌炎、心内膜炎、心包炎及急性肾小球肾炎。并发急性肾炎时一般病性轻,多能自愈,很少转为慢性。
  

猩红热多见于2~8岁的儿童,病情多较急重,有较强的传染性,而且如果治疗不及时还可出现一些严重的并发症。所以,应该引起家长的重视,一旦孩子出现类似的症状应及早诊断和治疗。   

根据起病急骤、典型皮疹、杨梅舌、帕氏线、环口苍白圈及疹退后脱皮屑,结合全身症状发热、咽痛、扁桃体炎和接触史诊断较易。但应与风疹、麻疹相鉴别。此外应注意有无服药史,以除外猩红热样药疹。

中医治疗

本病属中医"温病"范畴。因病来急暴,一经发热,便见烂喉,故又称"烂喉痧"或"烂喉丹痧"。

辨证论治

1.邪侵肺卫证

  • 证候:畏寒发热,咽红肿痛,皮疹隐隐。舌尖红,苔薄白,脉浮数。
  • 方药:解肌透痧汤。
  • 主要药物:荆芥、蝉衣、射干、牛蒡子、桔梗、马勃、连翘、前胡、葛根、僵蚕、豆豉、浮萍、竹茹。咽喉疼痛者,加板蓝根、山豆根、僵蚕清热解毒利咽;咳嗽有痰者,加浙贝母、杏仁宣肺化痰。

2.毒在气营证

  • 证候:高热,烦躁不安,口渴欲饮,咽部红肿疼痛,甚则溃烂,皮疹成片,猩红若丹。若热毒内陷,出现高热昏迷,烦躁谵语,或有抽风,皮疹呈紫红色,或伴有斑点。舌绛起刺,苔剥,脉数有力。
  • 方药:凉营清气汤。
  • 主要药物:犀角(水牛角代)、生石膏、生地黄、薄荷、黄连、栀子、牡丹皮。
  • 若痧疹满布而不透,壮热无汗者,去黄连、生石膏,加淡豆豉、浮萍表散透痧;大便秘结,咽部糜烂,加生大黄、玄明粉通腑泻火;邪毒内陷心肝,可选用紫雪丹、安宫牛黄丸清心开窍。

3.疹后阴伤证

  • 证候:身热渐退,皮疹渐消,继则脱屑退皮,咽部赤烂,疼痛渐减,午后或有低热,唇口干燥。舌红有刺,脉细数。
  • 方药:沙参麦冬汤。
  • 主要药物:沙参、麦冬、玉竹、天花粉、桑叶、扁豆、甘草。若口干、舌红少津明显者,加玄参、桔梗、芦根等,以增强养阴生津、清热润喉之功。如大便干结者,可加知母、火麻仁清肠润燥。

经验方

1.凉血解毒汤

药物组成:生石膏20克,知母9克,芦根 25克,牡丹皮10克,生地黄9克,牛蒡子6克,焦栀子6克,绿豆衣10克。水煎分早、晚服。

适应证:猩红热毒热炽盛者。

2.化斑汤

药物组成:人参3克,知母3克,石膏末12克,甘草1.5克,粳米5克。水煎分早、晚服。

适应证:猩红热后期余热未退,气阴已伤。

3.解毒退热利咽经验方

药物组成:板蓝根10克,生石膏18克,竹叶3克,赤芍5克,牡丹皮3克,芦根10克,生地黄12克,金银花10克,连翘10克,牛蒡子3克,玄参6克。水煎分早、晚服。

适应证:猩红热邪侵犯肺卫,咽喉肿痛。

4.解毒汤

药物组成:青黛6克,儿茶6克,鲜生地黄9克,连翘9克,生石膏12克,知母9克,黄芩6克,马勃6克,甘草3克,蒲公英9克。水煎分早、晚服。

5.青蓝饮

  • 药物组成:大青叶、板蓝根各15克。水煎分早、晚服。
  • 适应证:猩红热邪侵肺卫,咽喉肿痛。

外洗法

  • 1.紫草30克,野菊花30克,大黄30克,地榆30克,苦参50克,每日一剂,水煎,待温后外洗患处,每次20~30分钟。适于病之初中期水疱明显。
  • 2.郁金20克,鸡血藤30克,赤芍30克,乳香15克,没药5克,威灵仙30克,水煎,待温后外洗患处,每次20~30分钟。适于病之后期水疱已干敛结痂,但疼痛不减。

针灸疗法

  • 1.针刺风池、天柱、合谷、曲池、少商、膈俞、血海、三阴交。每次选穴2~3个,用泻法,每日一次。适于发热咽痛。
  • 2.取大椎、曲池、合谷、尺泽、委中为主穴,配以少商、太冲、阴陵泉。尺泽用毫针刺,不留针,委中以三棱针点刺出血,余穴用泻法,不留针,每日一次。适于热毒壅盛,高热不退。

推拿疗法

  • 1.开天门、运太阳、推坎宫、清天河水、清心经、揉小天心、推四横纹、清板门。用于邪犯肺卫,病尚在表者。
  • 2.清天河水、退六腑、分手阴阳、拿曲池、掐合谷、揉阳池、清板门。用于毒蕴营血者。

食疗法

  • 1.萝卜青果煎:白萝卜125克,青果6克,白萝卜切片,青果捣碎,水煎服。
  • 2.樱桃煎:樱桃核10克,水煎,加糖服;或取适量樱桃挤汁一杯,炖热服。
  • 3.西瓜番茄汁:西瓜1500克,番茄1000克,用洁净纱布挤绞汁液,代茶随量饮用。

治疗与护理

  • 1.一般治疗:做好呼吸道隔离,急性期应卧床休息;供给充足水分和营养;保持皮肤清洁,防止继发感染。
  • 2.抗菌治疗:首选青霉素,足量静滴,疗程7~10天;重症病人加大青霉素用量,并予静脉注射,或两种抗生素联合应用;如有青霉素过敏,可选用红霉素、头孢霉素等药物。
  • 3.居室应通风,有条件时尽量让患儿隔离独居,避免传染给别人,也可防止其他感染。在急性期要卧床休息,为防止猩红热引起的心肌炎、肾炎,病儿应绝对卧床2~3周。
  • 4.饮食可给予营养丰富、富含维生素的流质或半流质食物。在发热出疹时应让患儿多饮水。注意口腔卫生,可用淡盐水漱口,一日3~4次,清除鼻腔分泌物,用青霉素软膏涂口唇和鼻腔。
  • 5.皮疹退后可出现皮肤脱屑,有痒感,要保持皮肤清洁。出疹期病儿皮肤瘙痒,如果抓破还会继发感染,可涂炉甘石洗剂或75%酒精。忌穿绒布或化纤内衣裤,以免加重瘙痒。脱皮时可涂凡士林或液体石蜡,有大片脱皮时需用剪刀剪掉,嘱病儿不能用手强行剥离,以免引起皮肤感染。注意不要用手剥脱皮屑,以免引起感染。痒时可涂炉甘石洗剂。
  • 6.注意观察病情变化。在发病2~3周时注意小便颜色是否加深,如尿液似酱油色或洗肉水色,尿量减少,面部、四肢浮肿,以及出现关节红肿痛等症状时,应及时就诊。
  • 7.病愈后1个月内,定期到医院检查化验,及时发现并发症。

预防

(一)管理传染源

病人及带菌者隔离6~7天。有人主张用青霉素治疗2天,可使95%左右的患者咽试子培养阴转,届时即可出院。当儿童机构或新兵单位发现病人后,应予检疫至最后一个病人发病满1周为止。咽试子培养持续阳性者应延长隔离期。

(二)切断传播途径

流行期间,小儿应避免到公共场所,住房应注意通风。对可疑猩红热、咽峡炎患者及带菌者,都应给予隔离治疗。

(三)保护易感者 

对儿童机构、部队或其它有必要的集体,可酌情采用药物预防。如用苄星青霉素(Penicillin G Benzathine),儿童60~90万μ,成人120万μ,可保护30天。或磺胺嘧啶每天1克或周效碘胺(Sulfadoxinum)每周0.5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