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中医百科
  2. 牛黄

牛黄

牛黄
1 #

名称

Bezoar, Cow-bezoar

犀黄、各一旺

  1. 犀黄
  2. 各一旺
  3. 西黄
  4. 西牛黄
  5. 丑宝
  6. 心黄
  7. 胆黄
  8. 犀牛黄

牛黄的种植和炮制

来源

为牛科动物黄牛或水牛的胆囊、胆管或肝管中的结石,全年均产。于宰牛时注意牛的胆囊、胆管及肝管中有无硬块,如有即为牛黄,应立即滤去胆汁,将牛黄取出(迟则为胆汁浸润而变黑)。除净外部薄膜,先裹以灯心草或通草丝,外面再包以白布或毛边纸,置阴凉处阴干。干燥时,切忌风吹、日晒、火烘,以防破裂或变色。本品大多取于胆囊,形较圆,商品称为胆黄或蛋黄。取于胆管、肝管者,呈管状,称为管黄。

性味

苦甘,凉。

炮制

研为极细粉末用。

性状

①胆黄(《本经逢原》)

完整者呈卵形,方圆形或三角形,直径0.5~3厘米。表面金黄色或棕黄色,深浅不一,细腻而稍有光泽;有时外部有一层黑色光亮的薄膜,习称乌金衣;有的表面有裂纹,亦有呈麻面而不光滑的。质轻松脆,易于破碎。断面棕黄或金黄色,深浅不等,亦显光泽,有排列整齐的环状层纹,重重相叠。气清香,味先微苦,后微甜。入口芳香清凉,嚼之不粘牙,可慢慢溶化。以少许粉末,和以清水,涂于指甲上能染黄色,经久不褪,习称透甲或挂甲。

②管黄

呈管状或破碎的小片,表面不平或有横曲纹。长约3厘米,直径约0.5~1.5厘米,表面红棕色或棕褐色,不光滑,有裂纹及小突起。断面也有很少的层次,内心多有空隙,色较深。

上述牛黄以表面光泽细腻,质轻松脆,断面层纹薄而齐整,无白膜,味先苦后甘,清香而凉者为佳。

主产北京、河北、内蒙古、辽宁、吉林、黑龙江、陕西、甘肃、河南。此外,四川、西藏、青海、广西、江苏、上海等地亦产。以西北、东北的产量较大。商品产于西北者,称西牛黄或西黄;产于东北者,称东牛黄或东黄;产于北京、天津等地者,称京牛黄。进口的牛黄,产于加拿大、阿根廷、乌拉圭、巴拉圭、智利、玻利维亚等地者,称金山牛黄;产于印度者,称印度牛黄。进口牛黄的色泽、气味,均不及国产牛黄。

牛黄除来源于黄牛、水牛外,牛科动物的牦中及野牛的牛黄亦可入药。其外形与断面层纹与黄牛、水牛的牛黄同,所不同者外表为乌黑色;另有人工牛黄,为牛胆汁或猪胆汁经人工提取制造而成。大多呈粉末状,或不规则的球形、方形,表面浅棕色或金黄色。质轻松,气微清香而略腥,味微甜而苦,入口后无清凉感。涂于指甲亦能染成黄色,主产天津及北京。

牛黄的效果

功效

为牛科动物黄牛或水牛的胆囊、胆管或肝管中的结石, 主治热病神昏、谵语,癫痫发狂,小儿惊风抽搐,牙疳,喉肿,口舌生疮,痈疽,疔毒。

经脉

心经肝经

主治

清心,豁痰,开窍,凉肝,息风,解毒。用于热病神昏,中风痰迷,惊痫抽搐,癫痫发狂,咽喉肿痛,口舌生疮,痈肿疔疮。

  • ①《本经》:主惊痫,寒热,热盛狂庢。
  • ②《别录》:疗小儿诸痫热,口不开;大人狂癫。又堕胎。
  • ③《药性论》:小儿夜啼,主卒中恶。
  • ④孙思邀:益肝胆,定精神,除热,止惊痢,辟恶气。
  • ⑤《日华子本草》:疗中风失音,口噤,妇人血噤,惊悸,天行时疾,健忘虚乏。
  • ⑥《日用本草》:治惊病搐搦烦热之疾,清心化热,利痰凉惊。
  • ⑦《纲目》:痘疮紫色,发狂谵语者可用。
  • ⑧《会药医镜》:疗小儿急惊,热痰壅塞,麻疹余毒,丹毒,牙疳,喉肿,一切实证垂危者。

用法用量

  • 内服:0.15~0.35g,多入丸散用。
  • 外用适量,研末敷患处。

注意禁忌

孕妇慎服。

牛黄的药方

  • ①治温病邪入心包,神昏谵语,兼治卒厥,五痫,中恶,大人小儿痉厥之因于热者:牛黄一两,郁金一两,犀角一两,黄连一两,朱砂一两,冰片二钱五分,麝香二钱 五分,珍珠五钱,山栀子一两,雄黄一两,黄芩一两。上为极细末,炼老蜜为丸,每丸一钱,金箔为衣,蜡护。脉虚者,人参汤下;脉实者,金银花薄荷汤下。每服一 丸,大人病重体实者,日再服,甚至日三服;小儿服半丸,不知,再服半丸。(《温病条辨》安宫牛黄丸)
  • ②治热入血室,发狂不认人者:牛黄二钱半,朱砂三钱,樟脑一钱,郁金三钱,甘草一钱,牡丹皮三钱。上为细末,炼蜜为丸,如皂子大。新水化下。(《索问病机保命集》牛黄膏)
  • ③治中风痰厥、不省人事,小儿急慢惊风:牛黄一分,朱砂半分,白牵牛子(头末)二分。共研为末,作一服,小儿减半。痰厥温香油下;急慢惊风,黄酒入蜜少许送下。(《鲁府禁方》牛黄散)
  • ④治小儿惊热,发歇不定:牛黄一分(细研),川大黄半两,蝉蜕一分(微炒),黄芩半两,龙齿半两(细研)。上药,捣罗为末,炼蜜和丸,如麻子大,不计时候,煎金、银、薄荷汤下三丸,量儿大小,加减服之。(《圣惠方》牛黄丸)
  • ⑤治小儿心肺烦热,黄瘦,毛焦,睡卧多惊,狂语:朱砂半两,牛黄一分。上药,同研如面。每服,以水磨犀角,调下一字。(《圣惠方》)
  • ⑥治初生胎热或身体黄者:真牛黄一豆大。入蜜调膏,乳汁化开,时时滴儿口中,形色不实者,勿多服。(《小儿药证直诀》)
  • ⑦治小儿胎风热、撮口发噤:牛黄(研)一分,淡竹沥半合。每服牛黄一字匕,用淡竹沥调下,一、二岁儿服之;三、四岁儿每服半钱,日三服。量儿大小,以意加减。(《圣济总录》牛黄竹沥散)
  • ⑧治乳岩(乳癌),横痃,瘰疬,痰核,流注,肺痈,小肠痈:牛黄三分,麝香一钱半,乳香没药(各去油)各一两。各研极细末,黄米饭一两,捣烂为丸,忌火烘,晒干。陈酒送下三钱,患生上部,临卧服,下部空心服。(《外科全生集》犀黄丸)
  • ⑨治胎毒疮疖及一切疮疡:牛黄三钱,甘草金银花各一两,草紫河车五钱。上为末,炼蜜丸,量儿服。(《保婴撮要》牛黄解毒丸)
  • ⑩治伤寒咽喉痛,心中烦躁,舌上生疮:牛黄(研)、朴硝(研)、甘草(炙,锉)各一两,升麻、山栀子(去皮)、白芍药各半两。捣研为细散,再同研令匀。每服一钱匕,食后煎姜、蜜汤,放冷调下。(《圣济总录》牛黄散)
  • ⑾治小儿鹅口疮,不能饮乳:牛黄一分,为末。上一味,用竹沥调匀,沥在儿口中。(《圣济总录》牛黄散)
  • ⑿治心经实热,狂言妄语,神志不安 牛黄(另研)一两,冰片(另研)一两,朱砂(另研)二钱,大黄(生)一两。上为细末和匀,每服一二钱,冷姜汤或蜜水调下。(《景岳全书》牛黄泻心汤)
  • ⒀治小儿心经积热,两腮红如胭脂,手足常热,唇口干燥,亦治(急惊) 牛黄一钱,天竺黄二钱,郁金三钱(真如蝉肚者),栀子仁四钱。为末和匀,炼蜜丸,黍米大。一周儿每服三十丸,薄荷汤下。量儿加减。(《小儿病源方论》牛黄丸)
  • ⒁治小儿胎惊及痫,或心热 牛黄、冰片芒硝、铁焰粉各一分。上为细末,炼蜜丸如梧桐子大。每日乳食前,热水调破一丸灌下,令母忌口。(《颅囟经》牛黄丸)
  • ⒂治胎风胎惊 牛黄、朱砂各少许,取猪乳调,抹儿口中。(《万氏家传幼科发挥》猪乳膏)
  • ⒃治脐风撮口,一切惊痫并效 牛黄一分,珍珠一分,蜈蚣一条(炙),冰片一厘。为末,老母猪乳汁调下。一方有僵蚕二分。(《婴童类萃》牛黄散)
  • ⒄ 冶一切脐风撮口 牛黄、僵蚕各一钱,胆南星八分,麝香一分。上为末。每服五分,姜汁调灌下。(《丹台玉案》)
  • ⒅治小儿疟疾烦热 牛黄一分,苦杏仁一分(汤浸去皮、尖、双仁,麸炒微黄)。上件约同研如膏,炼蜜和丸,如麻子大。每服以温水下三丸,日三服。(《圣惠方》牛黄丸)
  • ⒆治痘疹毒气入骨,便血日夜无度,腹痛啼哭 郁金一两,牛黄一钱。上研匀细。每二岁儿半钱,浆水半益,煎至三分,和滓温服,日二。(《小儿卫生总微论方》牛寅散)
  • ⒇ 治一切已溃未溃,肿痛色艳烂喉症,并治痘毒攻喉,以及疹痘后牙疳,杨梅后毒结咽喉 西牛黄三分,浙贝母三分(去心),煅人中白五分,大珍珠(入豆腐内煮去油另研)六分,马勃三分,冰片半分(溃烂者不宜多用),血琥珀(另研)五分,硼砂四分,人指甲(阴阳瓦炙)四分(或煅龙骨四分),青色胆五分(大者佳,阴干收用,或用干青果核三枚煅炭代青鱼胆)。上药共研极细末。吹喉。(《疫痧草》十 宝丹)
  • (21)治鹅口疮 牛黄、硼砂雄黄黄连(酒炒)各二分。上研细木,乳调,鹅毛扫入口中,数次即效。(《医方一盘珠》牛黄散)
  • (22)治小儿肝脏风热,上攻于目,疼痛不止 牛黄一分,川大黄一两(锉,生用)。先捣罗大黄为末,与牛黄同研令匀,以生地黄汁调和稀膏,匀于纸上,贴眼,候干,时时以冷水润之,如食顷间重换。(《圣惠方》牛黄膏)
  • (23)治痞积热甚眼蒙 牛黄、冰片各一分,熊胆二分,麝香七厘。上为细末,人乳为丸米大。每二丸,入眼,合久自化。(《鲁府禁方》明目化积丸)
  • (24)治酒齄鼻 牛黄末,水调敷之。(《普济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