淋证
淋证是因肾、膀胱气化失司,水道不利而致的以尿频、尿急、尿道涩、小腹拘急、痛引腰腹为主症的病证。
现代医学中的泌尿系感染、泌尿系统结石、泌尿系肿瘤以及乳糜尿等,临床表现为淋证者,可参考本篇辨证论治。
【病因病机】
1.湿热下注
外阴不洁,秽浊上犯膀胱;多食辛辣肥甘,嗜酒太过,酿成湿热下注膀胱而成淋证。若湿热日久,煎熬尿液,结为砂石者,称为石淋;小便灼热刺痛者为热淋;膀胱湿热,气化不利,清浊难分,有脂液混于尿中,尿如脂膏者,为膏淋;热伤血络,小便涩痛而尿中有血者,则称血淋。
2.脾肾亏虚
久淋伤正,年老体弱,劳欲太过等,均可导致脾肾两亏,小便淋沥不尽,遇劳即发者为劳淋;中气下陷者为气淋;肾亏而下元不固,尿液浑如膏脂者,称为膏淋;肾阴亏虚,虚火扰络,尿中有血者,则称为血淋。
3.肝郁气滞
怒恼伤肝,情志不遂,气郁化火或气火郁于下焦,膀胱气化不利而出现淋证者,亦称为气淋,此为气淋实证。若因脾虚而中气下陷,导致气淋,为气淋虚证。
【辨证论治】
1.热淋
- 主症:小便频数,灼热刺痛,尿黄赤,小腹拘急胀痛,或有寒热,口苦,呕恶,腰痛拒按,或有大便秘结。苔黄腻,脉滑数。
- 治法:清热利湿通淋。
- 方药:八正散。若湿热伤阴者,去大黄,加生地、知母、白茅根;若热毒弥漫三焦,用黄连解毒汤合五味消毒饮以清热泻火解毒。
2.石淋
- 主症:尿中时夹砂石,小便艰涩,或排尿时突然中断,尿道窘迫疼痛,少腹拘急,或腰腹绞痛难忍,尿中带血。舌红,苔薄黄,脉弦或带数。
- 治法:清热利湿,通淋排石。
- 方药:石韦散。腰部绞痛加芍药、甘草;尿中带血加小蓟、生地凉血止血。
3.气淋
- 主症:实证表现为小便涩滞、淋沥不畅,小腹满痛,苔薄白,脉多沉弦。虚证表现为少腹坠胀,尿有余沥,面色咣白。舌质淡,脉虚细无力。
- 治法:实证宜利气疏导,虚证宜补中益气。
- 方药:实证用沉香散加味,虚证用补中益气汤加味。若兼血虚肾亏者,可用八珍汤倍茯苓加杜仲、枸杞、怀牛膝以益气养血,脾肾双补。
4.血淋
- 主症:实证表现为小便热涩刺痛,尿色深红;或夹有血块,疼痛满急加剧;或见心烦,苔黄,脉滑数。虚证表现为尿色淡红,尿痛涩滞不显著,腰酸膝软,神疲乏力。舌淡红,脉细数。
- 治法:实证宜清热通淋,凉血止血;虚证宜滋阴清热,补虚止血。
- 方药:实证用小蓟饮子;虚证用知柏地黄丸。实证:血多痛甚另服参三七、琥珀粉,以化瘀通淋止血;虚证:血多痛甚加旱莲草、阿胶、小蓟草等以补虚止血。
5.膏淋
- 主症:实证表现为小便混浊不清,呈乳糜色,置之沉淀如絮状,上有浮油如脂,或夹凝块,或混血液,尿时不畅,灼热疼痛。舌质红、苔黄腻,脉濡数;虚证表现为病久不已,或反复发作,淋出如脂,涩痛不著,形体消瘦,腰酸膝软,头昏无力。舌淡苔腻,脉细弱无力。
- 治法:实证宜清热利湿,分清泄浊;虚证宜补虚固涩。
- 方药:实证用程氏萆薢分清饮加味;虚证用膏淋汤。脾肾两虚者,用补中益气汤加芡实、山药。
6.劳淋
- 主症:小便不甚赤涩,但淋涩不止,时作时止,遇劳即发,腰酸膝软,神疲乏力。舌质淡,脉虚弱。
- 治法:健脾益肾。
- 方药:无比山药丸。若脾虚气陷,少腹坠胀,小便点滴而出者,可合补中益气汤同用,以益气升陷;如肾阴亏虚,面色潮红者,可配合知柏地黄丸以滋阴降火。
【其他疗法】
1.常用中成药
- 分清五淋丸,适用于热淋,每次6g,每日2~3次;
- 三味蒺藜散,适用于石淋,水煎服,每次3—4. 5g,每日2~3次。
2.针灸疗法
- 热淋:关元、气海、足三里。
- 石淋:肾俞、足三里、三阴交。
- 气淋:膀胱俞、关元、命门。
- 血淋:关元、阴陵泉、三阴交。
- 膏淋:中极、血海、气海。
- 劳淋:三阴交、中极、命门。
【预防护理】
1.增强体质,防止情志内伤,消除各种外邪入侵和湿热内生的有关因素,如忍尿、过食肥甘、纵欲过劳、外阴不洁、湿热丹毒等,是预防淋证发病及病情反复的重要方面。注意妊娠及产后卫生,对防止子淋、产后淋的发生有重要意义。
2.淋证应多喝水,饮食宜清淡,忌肥腻香燥、辛辣之品;禁房事;注意适当休息,有助于早日恢复健康。
淋证以小便频急,淋沥涩痛,小腹拘急,腰部酸痛为各种淋证的主症,应与尿血、癃闭相鉴别。淋证的病因以膀胱湿热为主,病位在肾与膀胱,初起多邪实之证,久病则由实转虚,亦可呈现虚实夹杂的证候,其临床症状有二类,一类是膀胱气化失司引起的证候;另一类是各种淋证的特殊症状,前者是诊断淋证的依据,后者是区别不同淋证的特征。治疗上采取实则清利,虚则补益为基本原则。
参考书目:李佃贵主编.中医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