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渴
消渴是以多饮、多尿、多食、消瘦乏力为临床特征的病证。该病多发于40岁以上人群,属常见病证。
现代医学中的糖尿病、尿崩症等出现类似症状者,可参考本篇辨证论治。
【病因病机】
本证主要由于素体阴虚,饮食不节,复因情志失调,劳欲过度所致。
1.禀赋不足
先天禀赋不足,肾阴亏虚,五脏虚弱,均可导致肺、胃、肾阴津耗损,燥热内盛而成此病。
2.饮食不节
长期过食肥甘,醇酒厚味,辛辣香燥,损伤脾胃,导致脾胃运化失职,积热内蕴,化燥伤津,消谷耗液,津液不足,脏腑经络皆失濡养发为消渴。
3.情志失调
长期过度的精神刺激,如郁怒伤肝,肝气郁结,郁久化火,内热炽盛,上灼胃津,下耗肾液,而且肝之疏泄太过,肾之闭藏失司,则火炎于上,津液泄于下,三多之症随之而起,发为消渴。
4.肾气亏虚
先天禀赋不足,肾失封藏或房室不节,劳欲过度,肾精亏损,虚火内生,而至肾虚肺燥胃热俱现,发为消渴。
综上所述,消渴的病机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1.阴虚为本,燥热为标
两者往往互为因果,燥热甚则阴愈虚,阴愈虚则燥热愈甚。病变着重在于肺、胃、肾,而以肾为关键。三者之中,虽可有所偏重,但往往又互相影响。肺主治节,为水之上源,如肺燥阴虚,津液失于输布,则胃失濡润,肾失资源;胃热偏盛,则可灼伤肺津,耗损肾阴;而肾阴不足,阴虚火旺,亦可上炎肺胃。终至肺燥、胃热、肾虚同时存在,多饮、多食、多尿亦常相互并见。
2.气阴两伤,阴阳俱虚
本证迁延日久,阴损及阳,可见气阴两伤或阴阳俱虚,甚则表现肾阳式微之候。
3.阴虚燥热,常见变证百出
消渴日久,肺失滋润,可并发肺痨;肾阴亏损,肝失涵养,肝肾精血不能上承于耳目,则可并发白内障、雀盲、耳聋;燥热内结,营阴被灼,络脉瘀阻,蕴毒成脓,发为疮疖、痈疽;阴虚燥热内炽,炼液成痰,痰阻经络,蒙蔽心窍为中风偏瘫;阴损及阳,脾肾衰败,水湿潴留,泛滥肌肤,则成水肿;若阴津极度耗损,虚阳浮越,可见面红、头痛、烦躁、恶心呕吐、目窝内陷、唇舌干红、息深而长等症,最后可因阴竭阳亡而见昏迷、四肢厥冷、脉微细欲绝等危象。
4.消渴久病,常兼瘀血
消渴病阴虚燥热,日久可成为血瘀的主要原因。阴虚内热,耗津灼液而成瘀血,或病损及阳,以致阴阳两虚,阳虚则寒凝,亦可导致血瘀。
【辨证论治】
1.肺热津伤
- 主症:烦渴多饮,口干舌燥,尿频量多。舌边尖红,苔薄黄,脉洪数。
- 治法:清热润肺,生津止渴。
- 方药:消渴方。腰酸乏力、舌红、脉细数,加麦门冬、天门冬、沙参、石斛等药。
2.胃热炽盛
- 主症:多食易饥,口渴,尿多,形体消瘦,大便干燥。舌红苔黄,脉滑数。
- 治法:清胃泻火,养阴增液。
- 方药:玉女煎。证属气阴两虚而出现口渴多饮,善食易饥,神疲乏力,尿多,脉象沉细者,可用生脉饮与六味地黄汤加减。
3.肾阴亏虚
- 主症:尿频量多,混浊如脂膏,或尿甜,口干唇燥,渴而引饮,腰膝酸软,头昏耳鸣,五心烦热。舌质红,脉沉细数
- 治法:滋阴补肾。
- 方药:六味地黄丸。阴虚火旺,失眠遗精者,加知母、黄柏、龙骨、牡蛎;气阴两虚加党参、黄芪。
4.阴阳两虚
- 主症:小便频数,混浊如膏,甚者饮一溲一,面色黧黑,耳轮干枯,腰膝酸软,咽干口燥,形寒畏冷,阳痿不举。舌淡苔白,
- 治法:温肾滋肾。
- 方药:金匮肾气丸。尿频量多加桑螵蛸、益智仁、覆盆子;若阴阳气血俱虚,改用鹿茸丸。
瘀血存在于疾病的全过程,各证型均可选加赤芍、水蛭、益母草等活血化瘀之药。
消渴常见并发症的主症、治法和方药:白内障、耳聋、雀目,治以滋补肝肾,方用杞菊地黄汤或合羊肝丸;疮疡,痈疽初起治以解毒凉血,方用五味消毒饮;病久气营两虚,脉络瘀阻,蕴毒成脓,治以益气养阴,活血化瘀,消肿排脓,方用黄芪六一汤合犀黄丸。
【其他疗法】
1.中成药
- 消渴灵片,适用于气阴两虚型,每次8片,每日3次;
- 六味地黄丸,适用于肾阴亏虚型,水蜜丸每次6g,每日2次。
2.针灸疗法
- 上消:肺俞、廉泉、内庭;
- 中消:内庭、足三里、三阴交;
- 下消:肾俞、三阴交、关元、太溪。
【预防护理】
- 1.本证除药物治疗外,要避免精神紧张,节制性欲。制订并实施有规律的生活起居制度。
- 2.饮食方面,以清淡为宜,不可过饱,一般以适量米类,配以蔬菜、豆类、瘦肉、鸡蛋等为宜,禁食辛辣刺激之品。戒烟酒、浓茶及咖啡等。
消渴是以多饮、多尿、多食、消瘦乏力为临床特征的病证。应与瘿病相鉴别。饮食不节、情志失调、劳欲过度为消渴主要病因,阴虚燥热为其主要病机,亦有气阴两伤,阴阳俱虚,甚至变生它疾,尤以痈疽之类为常见,治疗上以养阴清热为基本治疗原则,兼顾其他情况。在治法上《医学心悟·三消》篇说:"治上消者宜润其肺,兼清其胃","治中消者,宜清其胃,兼滋其肾","治下消者,宜滋其肾,兼补其肺"。
参考书目:李佃贵主编.中医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