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鰌
泥鰌的种植和炮制
来源
为鳅科动物泥鳅、花鳅、大鳞泥鳅的全体。常年均可捕捞,捕后,除去内脏,洗净,鲜用或晒干。
【原形态】
体细长,长约15厘米,前段略呈圆筒形,后部侧扁,腹部圆。头尖,吻部向前突出。口小,下位,呈马蹄形。唇软,具有细皱纹和小突起,眼小。须5对;吻须1对,上下颌须各2对,吻须和上颌须之长均与吻长相等,下颌须外侧的1对其长为上颌须长的1/2,而为内侧1对的2倍。鳞极细小,圆形,埋于皮下,侧线鳞150左右,头部无鳞。背鳍Ⅱ7,无硬刺,起点在腹靖之前或相对。臀鳍Ⅱ5~6,起点在背鳍末端之后。腹鳍短小。尾鳍圆形,尾柄上下边缘向外扩展。体背及两侧灰黑色,体部、头部和各鳍上均有许多黑色斑点,背鳍和尾鳍鳍膜上的斑点排列成行,尾柄基部有一黑点,其它各鳍灰白色。
【生境分布】
栖于湖泊、池塘、沟渠和水田中,喜居于静水底层。除西部高原地区外,全国南北各地均有分布。
性味
味甘;性平
泥鰌的效果
功效
为鳅科动物泥鳅、花鳅、大鳞泥鳅的全体。主治脾虚泻痢,热病口渴,消渴,小儿盗汗水肿,小便不利,阳事不举,病毒性肝炎,痔疮,疔疮,皮肤瘙痒。
经脉
脾;肝;肾经
主治
补益脾肾,利水,解毒。主脾虚泻痢,热病口渴,消渴,小儿盗汗,水肿,小便不利,阳事不举,病毒性肝炎,痔疮,疔疮,皮肤瘙痒。
用法用量
- 内服:煮食,100-250g;或烧存性,入丸、散,每次6-10g。
- 外用:适量,烧存性,研末调敷,或生品捣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