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中医百科
  2. 板栗

板栗

名称

板栗(《唐本草》),栗果(《滇南本草》),大栗(《浙江天目山药植志》)。

  1. 栗子
  2. 栗果
  3. 大栗
  4. 风栗

板栗的种植和炮制

来源

为壳斗科植物栗的种仁。

【原形态】

栗(《诗经》),又名:瑰栗(《西京杂记》),毛板栗、瓦栗子树、风栗、家栗。落叶乔木,高15~20米。树皮暗灰色,不规则深裂,枝条灰褐色,有纵沟,皮上有许多黄灰色的圆形皮孔。冬芽短,阔卵形,被茸毛。单叶互生,薄革质,长圆状披针形或长圆形,长12~15厘米,宽5.5~7厘米,基部楔形或两侧不相等,先端尖尾状,上面深绿色,有光泽,羽状侧脉10~17对,中脉上有毛;下面淡绿色,有白色绒毛,边缘有疏锯齿,齿端为内弯的刺毛状;叶柄短,有长毛和短绒毛。花单性,雌雄同株;雄花序穗状,生于新枝下部的叶腋,长约15~20厘米,淡黄褐色,雄蕊8~10;雌花无梗,生于雄花序下部,外有壳斗状总苞,子房下位,花柱5~9。总苞球形,直径3~5厘米,外面生尖锐被毛的刺,内藏坚果2~3,成熟时裂为4瓣。坚果深褐色,直径2~3厘米。花期5~7月。果期8~10月。

【生境分布】

分布辽宁、山东、山西、河北、河南、江苏、浙江、福建、安徽、江西、湖北、湖南、陕西、甘肃、四川、云南、贵州、广东、广西等地。

性味

甘,温。

板栗的效果

功效

为壳斗科植物栗的种仁。主治反胃,泄泻,腰膝酸软,吐、衄、便血,金疮、折伤肿痛,瘰疬。

经脉

入脾、胃、肾经。

主治

养胃健脾,补肾强筋,活血消肿,止血。治反胃,泄泻,腰膝酸软,吐、衄、便血,金疮、折伤肿痛,瘰疬。

用法用量

  • 内服:生食、煮食或炒存性研末服。
  • 外用:捣敷。

注意禁忌

  • ①孟诜:栗子蒸炒食之令气拥,患风水气不宜食。
  • ②《本草衍义》:小儿不可多食,生者难化,熟即滞气隔食,往往致小儿病。
  • ③《得配本草》:多食滞脾恋膈,风湿病者禁用。
  • ④《随息居饮食谱》:外感来去,痞满,疳积,疟痢,产后,小儿,病人不饥、便秘者并忌之。

板栗的药方

  • ①治肾虚腰膝无力:栗楔风干,每日空心食七枚,再食猪肾粥。(《经验方》)
  • ②治小儿脚弱无力,三、四岁尚不能行步:日以生栗与食。(姚可成《食物本草》)
  • ③治气管炎:板栗肉半斤。煮瘦肉服。(江西《草药手册》)
  • ④治筋骨肿痛:板栗果捣烂敷患处。(《浙江天目山药植志》)
  • ⑤治小儿疳疮:捣栗子涂之。(《备急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