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中医百科
  2. 杨梅根皮

杨梅根皮

杨梅根皮的种植和炮制

来源

为杨梅科植物杨梅的树根。

【原形态】

常绿乔木,高可达12m,树冠球形。单叶互生;叶片长椭圆或倒披针形,革质,长8-13cm,上部狭窄,先端稍钝,基部狭楔形,全缘,或先端有少数钝锯齿,上面深绿色,有光泽,下面色稍淡,平滑无毛,有金黄色腺体。花雌雄异株;雄花序常数条丛生于叶腋,圆柱形,长约3cm,黄红色;雄花具1苞,卵形,先端尖锐,小苞2-4片,卵形,雄蕊5-6枚;雌花序为卵状长椭圆形,长约1.5cm,常单生于叶腋;雌花基部有苞及小苞,子房卵形,花柱极短。有2枚细长柱头。核果球形,径约1.8cm,外果皮暗红色,由多数囊状体密生而成,内果皮坚硬,径约9mm,内含无胚乳的种子1枚。花期4月。果期6-7月。

【生境分布】

  • 生态环境:生于低山丘陵向阳山坡或山谷中。
  • 资源分布:分布于江苏、浙江、江西、福建、台湾、湖南、广东、广西、四川、贵州、云南等地。

性味

辛,温。

杨梅根皮的效果

功效

为杨梅科植物杨梅的树根。主治胃痛,膈食呕吐,疝气,吐血,血崩,痔血,外伤出血,跌打损伤,牙痛,汤火伤,恶疮,疥癞。

主治

理气,止血,化瘀。治胃痛,膈食呕吐,疝气,吐血,血崩,痔血,外伤出血,跌打损伤,牙痛,汤火伤,恶疮,疥癞。

  • ①《日华子本草》:煎汤洗恶疮疥癞。
  • ②《纲目》:煎水漱牙痛,服之解砒毒,烧灰油调涂汤火伤。
  • ③《贵州草药》:凉血止血,化瘀生新。
  • ④《福建中草药》:理气散瘀,通关开窍。

用法用量

  • 内服:煎汤,鲜者1~2两;或研末。
  • 外用:煎水含漱、熏洗或烧存性研末调敷。

杨梅根皮的药方

  • ①治胃气痛:杨梅根(要白种的)一两。洗净切碎,和鸡一只(去头、脚、内脏),水酌量,炖二小时服。(《闽南民间草药》)
  • ②治胃、十二指肠溃疡病、功能性胃痛:杨梅树根皮(去粗皮)、青木香(马兜铃根)各等量。均洗净切片烘干,共研细末,制成蜜丸。每丸含杨梅树根皮和青木香各一钱半。用法:每日二次,每次-丸,温水送服。(《全展选编•内科》)
  • ③治膈食呕吐:杨梅鲜根二两。水煎服。(《福建中草药》)
  • ④治吐血,血崩:杨梅根皮四两。炖肉半斤吃。(《贵州草药》)
  • ⑤治痔疮出血:杨梅根皮四两。炖一只老鸭子吃。(《贵州草药》)
  • ⑥治外伤出血:杨梅根皮研细末,敷伤处。(《浙江民间常用草药》)
  • ⑦治跌打扭伤肿痛:杨梅树根二至四两。水煎,熏洗伤处。(《江西民间草药验方》)
  • ⑧治刀斧伤筋:杨梅树根(烧存性,外黑内焦黄)一两,冰片三分。共研极细末,用耐以药末撒布伤处,以绷带扎护,夏天一日换一次,冬天三日换一次(伤处忌沾生水,忌摇动)。(《江西民间草药验方》)
  • ⑨治风虫牙痛:杨梅根皮(厚者,去粗皮)一两,川芎三钱,麝香少许(另研)。上药细末研匀,每用一字,先含温水一口,次用药末于两鼻内搐之,涎出痛止为效。(《杨氏家藏方》立愈散)
  • ⑩治走马牙疳:鲜杨梅根第二重皮,捣极烂,调食盐少许,敷患处。(《泉州本草》)
  • ⑾治臁疮:杨梅根皮三两。煨水服。又用杨梅根皮适量,煨水洗患处。(《贵州草药》)
  • ⑿治疝气:杨梅新根二两。水煎,酌加酒或红糖服。(《福建中草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