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中医百科
  2. 晚期产后出血的发病机制

晚期产后出血的发病机制

  晚期产后出血指分娩24小时后,在产褥期内发生的子宫大量出血,出血量超过500ml。产后1~2周发病最常见亦有迟至产后6周发病。又称产褥期出血。晚期产后出血发生率的高低与各地产前保健及产科质量水平密切相关。近年来随着各地剖宫产率的升高,晚期产后出血的发生率有上升趋势。

  产后出血是分娩的严重并发症,在导致产妇死亡的原因中居首位。少数严重病例,虽抢救成功,但可出现垂体功能减退即席汉氏综合征。

  临床表现主要为阴道流血、失血性休克、继发性贫血,有的失血过多,休克时间长,还可并发DIC。症状的轻重视失血量、速度及原来体质和贫血与否而不同。短期内大出血,可迅速出现休克。如有隐性或缓慢的出血,由于代偿功能存在,脉搏、血压及一般状况变化不明显,当失血到一定程度时,才出现休克,这样易被忽视而造成严重后果。此外,如产妇原已贫血或体质虚弱,即使出血不多,亦可发生休克,且不易纠正。因此,对每个产妇必须作全面仔细的观察和分析,以免延误抢救时机。

  晚期产后出血的发病机制:分娩时对胎盘及胎膜检查不仔细,尤其当有副胎盘或帆状胎盘时少量胎盘胎膜残留导致胎盘附着部位复旧不全健康搜索,子宫不能正常缩复,子宫收缩差。随着残留局部血栓脱落,血窦开放而出现晚期产后出血胎盘息肉部分或全部脱落,使附着部位血窦开放发生晚期产后出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