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经
名称和起源
易经,别名周易,是中国最古老的文献之一,被尊为“五经”之首。
易,本意改变,书籍包含的内容可概括为:万物存于世间,这是简单的现象,它们时时变化却又亘古不变--引用自郑玄。
历史
商、周朝的帝王喜欢运用龟壳和甲骨来预测周遭的大小事情。这是占卜的一种形式。占卜之后,占卜师将时间年月,参与者的名字,占卜内容和结果都刻在壳之上,即甲骨文的由来。占卜的内容从国家大事到各家私事,譬如祭祀、天气、战事、疾病、旅程等等,无论吉凶,都由占卜之事指导人们的选择还有行为。
-
公元前2900-2800年: 伏羲创八卦;
-
公元前2200-2100年: 八卦被夏禹拓展为64卦;
-
公元前1600-1000年: 64卦被重组并记载到归藏这本书中,以"坤"卦为首卦;
-
公元前256年:以"乾"卦作为首卦,作为周朝崛起的象征;
-
公元前1000-256年: 周朝皇帝吴,推翻了商朝,直到他的兄弟周公旦创立了爻辞,并阐述了每条水平线上的卦的深层含义,易经的整体含义才被世人完全理解;
-
公元前256-9年: 对易经的注解,即易传,与孔子的评论合并,称之为周易。到了西汉,见证周朝的时局变动,也见证了几个朝代的起起伏伏;
-
公元1279之后:易经研究出现了三易--即《连山》、《归藏》、《周易》的合称。三易被看作是秦汉朝乃至现代的易学精髓,即"理、象、数"的核心观点。现代观点认为,"理"是属于哲学范畴,探索人类、宇宙间变与不变的真理;"象"在世间万物中寻求变化的原理;"数"则是于分析推导之中,解释了人事万物的前因与后果;
-
1960至今的研究出现了一系列西方和中国学者的关于成书年代的观点。迄今为止,最早的版本出现于一次坟墓发掘之后,版本显示是在公元前2世纪,这正值周代末期,被认为是《易经》完成于周朝的证据。
结构
易有太极,再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业。
后来学者认为,无极代表一,太极含阴阳,代表两,即两仪,两仪生出四象(太阳,少阳,少阴,太阴),四象再演变为八卦,八乘以八,得到六十四卦。
易经的六十四卦,每一卦都由代表阴或阳的一行实线或虚线组成,即“爻”。六行爻从下至上依次排列,组成了六十四种不同的排列方式,因而形成今日大家所知道的六十四卦。
每一个六十四卦都由上下两个三条虚实线的部分组成,这个三条虚实线的组合即为卦。阴线和阳线的三排组合构成了八卦。
哲学理论
阴阳是中国古代哲学中最有影响力的学说之一,也是易经的核心思想。
-
易经八卦的核心:
《易经》的卦象就是建立在阴、阳两个符号的基础上的,这两个符号按照阴阳二气消长的规律,排列组合而成八卦。
八卦的构成和排列,就体现了阴阳相容、对立统一的思想。 -
事物的两方面:
除了卦本义的阴、阳,《易经》还将“阴阳”当成事物的性质及其变化的法则,赋予了许多自然和社会的事物以阴阳的涵义。
- 从自然现象来看:有[阳代表天、日、暑、昼、明;阴代表:地、月、寒、夜、暗...]
- 从社会现象来看:有[阳代表男、君、君子;阴代表女、民、小人...]
除此以外,自然和社会中共有的现象也可用《易经》中的阴阳来解释,并赋予其阴阳的涵义。例如:刚、柔、健、顺、进、退、伸、屈、贵、贱、高、低...
综上可见,《易经》认为:无论是社会生活,还是自然现象,都存在对立面,这个对立面就是阴阳。
对传统中医的影响
《易经》中的阴阳学说是中医阴阳学说的基础。《易经》的实时定位思想对中医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一人一病方,因病成药方的治疗原则皆源于此。《易经》同时对子午流注、八纲辨证、风寒暑湿燥火等学说的形成都有重要影响。
中医著作《黄帝内经》受《易经》的影响很大。东汉时期的著作《神农本草经》,运用八卦的观念,确立了中医用药原则。张仲景,中国古代著名医学家,将阴阳学说和太极相结合,创作出《伤寒论》以及六经学说,为临床医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