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中医百科
  2. 掉下巴

掉下巴

在日常生活中,常有这样的事情发生:有的人在一阵哈哈大笑之后,张嘴过大,突然闭不上嘴,上下牙也合不上了,而且还流口水,说起话来也支支吾吾地听不清楚,下巴向下垂,脸明显地长了,这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掉下巴。

原因

说话、进食等下颌骨运动是因为双侧颞下关节的联动作用产生的。
正常情况下,其关节头位于关节窝内,外覆以肌肉、韧带起保护及牵位作用,一旦发生关节头因过分牵位或暴力滑出关节窝外而不能自行恢复原位,就形成了不能闭口等症状,我们称之为";颞下节脱位";。发生关节脱位应立即去医院治疗予以复位,下颌复位后,为了使被过度牵拉受损的韧带、关节盘各附着和关节囊得到修复, 必须在复位后固定下颌2-3周,限制张口运动,开口度不宜超过1.5厘米。如果复位后固定时间不够或末固定,被撕裂的韧带,关节囊等末得到修复,造成关节韧带,关节囊松脱,就会形成关节脱位反复发作,成为";习惯";。另外,一些关节功能紊乱的病人如翼外肌功能长期亢进,以及一些老年人因肌肉张力失常、韧带 松脱,也会常常发生顽固性,复发性脱位。一旦发生复发性脱位,也就会出现";打哈欠就掉下巴";的现象。某些严重的病人甚至因为惧怕关节脱位而不敢说话,经常用手托住颏部。
对于复发性关节脱位,依靠复位以及单纯限制下颌活动已不能达到防止再脱位的目的,有必要进行进一步的治疗,如硬化剂治疗,手术等。

分类

颞下颌(俗称下巴)关节脱位是临床常见多发病,多是由于下颌骨髁状突在张开运动中,超越了关节结节而不能自行回复原位者。根据发病缓急而分为急性颞下颌关 节脱位和慢性脱位;反复发生则称习惯性脱位;按其脱位发生部位又可分单侧性和双侧性脱位;按髁状突移位之方向则又前方脱位、后方脱位、侧方脱位和上方脱 位。其中双侧脱位最为常见。

临床表现

颞下颌关节脱位时,口半张不能闭合,呈开口状态;咬牙时上、下前牙间有缝,后牙不能接触,不能咀嚼、进食、吞咽;
唾液外流,语言含糊不清;下颌前伸,关节附近疼痛或肿胀,耳屏前凹陷明显,在颧弓下方可触及移位的髁突。
如双侧关节同时脱位,则两颊变平,脸形变长;如单侧关节脱位,面部不对称,颊部及牙齿的中线偏向未脱位的一侧。

复位

"掉下巴";后应及时复位,复位后限制下颌活动。复位前,术者应让患者作好思想准备,精神不宜紧张,肌肉要放松,必要时,复位前可给镇静剂。两拇指明确是双侧或是单侧脱位,以便复位时协调用力。常用的手法复位有口内法、口外法、颌间复位法三种。
(一)口内法:患者端坐位(但头部紧靠墙壁),下颌牙合面的位置应低于坟者两臂下垂时肘关节水平。术者立于患者前方,两拇指以纱布伸入口内,尽可能身后放在下颌磨牙合面上,其余手指握住下颌体部下缘。复位时拇指压下颌骨向下,力量逐渐增大,其余手指将颏部缓慢上推,当髁状突移到关节水平以下时,再轻轻向后推动,此时髁状突即可滑入关节窝而得复位。有时在滑车回关节窝时能听到清脆的弹响声。在即将复位闭颌时,术者拇指应迅速滑向颊侧口腔前庭,以避免咬伤。当两侧同时复位有困难时,可先复位一侧,再复位另一侧。
(二)口外法:病人和术者的体位同口内法。复位时,术者两拇指放在患者两则突出于颧弓下方的髁状突之前缘,即下关穴处,然后用力将髁状突向下方挤压。此时患者感觉下颌酸麻,术者同时用两手的食、中指托住两下颌角,以环指、小指托下颌体下缘,各指配合将下颌角部和下颌体部推向前上方,此时髁状突即可滑入关节窝而得复位。此法优点是没有咬伤术者拇指的危险,不需要太大的按压力量。
(三)颌间复位法:病人体位同上述。如复位右侧,术者站在右后方,复位左侧时术者坐于病人左前方,左手掌及手指托持颏部,右手如握笔式,将一圆形软木棒(约5~10毫米为宜)放在最后上下磨牙间合面上。复位时,左手稳重用力托于颏部,使之向上,当髁状突向下移动到一定程度时,左手掌间即会感到下颌车在移动而不稳定。此时,右手乘势迅速转动软木棒向前方,同时托颏部向后使髁状突滑入关节窝。随即抽出木棒,一侧复位后,再复位另一侧。

预防

习惯性掉下巴的人,一定要注意保养。
1.平时要限制大张口的动作,张口度要限制在自己手指的两横指以内;
2.避免进食大块硬食,
3.在打哈欠、大笑、打喷嚏等时,主动及时用手托住下颌,以避免过度运动而造成脱位;
4.在进行一些需要大张口才能配合的医疗操作时,一定要事先向主治医生说明自己的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