拔罐
拔罐法是以罐为工具,利用燃烧或其他途径排除罐内空气,造成负压,使之吸附于皮肤,产生刺激,以达到防治疾病目的的方法。拔罐法古称角法,在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五十二病方》中就已有记载,历代中医文献中亦多论述,起初主要为外科治疗痈肿疮疡时,用来吸血排脓,工具多为兽角或竹罐。随着医疗实践的不断发展,不仅罐的质料和拔罐的方法已有改进和发展,而且治疗的范围也逐渐扩大,临床治病时,常与其他刺灸法配合使用。
用拔火罐治病,是我国民间流传很久的一种独特的治病方法,拔火罐与针灸、刮痧等一样,属于中医外治,其实,是一种物理疗法,且是物理疗法中最优秀的疗法之一。它属于充血疗法,利用物理刺激和负压造成充血现象,从而产生治疗作用。拔火罐不像针灸那样对穴位定位要求十分准确,所以是一种简单有效的治疗手段,但在使用时要视病情而定,不是所有病都适用它。
一、罐的种类
罐的种类很多,目前常用的罐有以下三种。其他还有陶罐等。
竹罐
用直径3~6 cm坚固无损的竹子,制成6~9cm长的竹管,一端留节作底,另一端作罐口,用砂纸磨光,使罐口光滑平整。竹罐的优点是取材较容易,经济易制,轻巧价廉,不易摔碎,适于煎煮。缺点是容易燥裂、漏气,吸附力不大。
玻璃罐
玻璃罐由玻璃加工而成,其形如球状,罐口平滑,分大、中、小三种型号,也可用广口罐头瓶代替。优点是质地透明,使用时可以观察所拔部位皮肤突起的情况,便于随时掌握情况。缺点为易碎。
抽气罐
目前抽气罐多由透明塑料制成,上面加置抽气装置以便抽气。也有用特制的橡皮囊排气罐,其规格大小不同。抽气罐使用方便,不易破碎、安全性好,吸着力强且易于调节,是现代应用较多的拔罐工具。
二、罐的吸附方法
罐的吸附方法是指排空罐内的空气,使之产生负压而吸附在拔罐部位的方法,常用的有以下几种方法。
(一)火吸法
火吸法是利用火在罐内燃烧时产生的热力排出罐内空气,形成负压,使罐吸附在皮肤上的方法,具体有以下几种。
1. 闪火法
用长纸条或用镊子挟乙醇棉球,用火将纸条或乙醇棉球点燃,使火在罐内绕l~3圈后,迅速将火退出,并迅速将罐扣在选定的部位,即可吸附在皮肤上。此法在罐内无火,比较安全,是最常用的拔罐方法。但需注意切勿将罐口烧热,以免烫伤皮肤。
2. 投火法
用易燃纸片或棉花,点燃后投入罐内,燃烧片刻,迅速将罐扣在选定的部位,即可吸附在皮肤上。此法由于罐内有燃烧物质,容易落下烫伤皮肤,故多用于侧面横拔。
3. 滴酒法
用95%乙醇或白酒,滴入罐内1~3滴(切勿滴酒过多,以免拔罐时流出,烧伤皮肤),沿罐内壁摇匀,用火点燃后,稍等片刻迅速将罐扣在选定的部位。
4. 贴棉法
用大小适宜的乙醇棉花一块,贴在罐内壁,用火将乙醇棉花点燃后,迅速扣在应拔的部位。此法需注意棉花浸乙醇不宣过多,否则燃烧的乙醇滴下时,容易烫伤皮肤。
(二)水吸法
水吸法是利用沸水排出罐内空气,形成负压,使罐吸附在皮肤上的方法。此法一般选用竹罐。将竹罐放在水中或药液中煮沸数分钟,然后用镊子将罐口朝下挟出,立即将罐扣在选定的部位,即能吸附在皮肤上。
(三)抽气吸法
将备好的抽气罐紧扣在选定的部位,通过抽气装置抽出罐内空气,使其产生负压,即能吸住。此法可根据抽气的多少调节罐内的负压,调节吸附力。
三、拨罐的应用
(一)留罐法
留罐又称坐罐,即将罐吸附在体表后,使罐子吸拔留置于施术部位10~15 min,然后将罐起下。此法临床常用,一般疾病均可应用。
(二)走罐法
走罐亦称推罐,即拔罐时先在所拨部位的皮肤或罐口上涂一层凡士林等润滑剂后,将罐拔住,然后,医者握住罐子,上下左右推移,至所拔部位的皮肤红润、充血,甚或瘀血时,将罐起下。此法多在面积较大,肌肉丰厚部位如脊背、腰臀、大腿等使用。
(三)闪罐法
闪罐即将罐拔上后,立即起下,再迅速拔上,如此反复多次地拔上起下,起下拔上。此法可广泛用于多种疾病,对于不宜留罐的患者,如小儿、年轻女性的面目,尤为适用。
(四)刺血拔罐法
刺血拔罐又称刺络拔罐,即将选定部位的皮肤消毒后,用三棱针点刺出血或用皮肤针叩打后,再将火罐吸拔于点刺的部位,使之出血,可使用于各种疾病。一般刺血后拔罐留置10~15分钟。
(五)留针拔罐法
留针拨罐简称针罐。即在针刺留针时,将罐拔在以针为中心的部位上,待皮肤红润、充血或瘀血时,将罐起下。此法能起到针罐配合的作用。
(六)药罐法
将竹罐于药液中煮沸10 ~15分钟后,使之吸附于患部;或将药液贮于抽气罐内后,使之吸附于患部。药液的配制可根据病情需要,如采用祛风活血药物,如羌活、独活、当归、红花、麻黄、艾叶、川椒、木瓜、川乌、草乌等,可治疗风湿寒痹等。
四、拔罐的作用和适用范围
拔罐法具有通经活络、行气活血、消肿止痛、祛风散寒等作用,其适用范围较为广泛,一般多用于风寒湿痹、腰背肩臂腿痛、软组织闪挫扭伤、伤风感冒、头痛、咳嗽、哮喘、胃脘痛、腹痛、痛经等。
五、起罐方法
起罐时,一般先用左手握持火罐,右手拇指或示指从罐口旁边按压皮肤,使气体进入罐内,即可将罐取下。若罐吸附过强时,切不可用力猛拔,以免损伤皮肤。
六、注意事项
- 1.拔罐时,室内需保持20℃以上的温度。最好在避风向阳处。拔罐顺序应从上到下,罐的型号则应上小下大。
- 2.拔罐应选择肌肉丰满的部位,选择体位应适当。骨骼凹凸不平、毛发较多的部位,火罐容易脱落。另外,在拔罐过程中,不能变换体位或移动,以防火罐脱落。
- 3.拔罐时要根据所拔部位的面积大小而选择大小适宜的罐。不易吸拔的部位,可采用闪罐。
- 4.拔罐时的吸附力过大时,可按挤一侧罐口过缘的皮肤,稍放一点空气进入罐中。初次拔罐者或年老体弱者,宜用中、小号罐具。
- 5.一般病情轻或有感觉障碍(如下肢麻木者)拔罐时间要短。病情重、病程长、病灶深及疼痛较剧者,拔罐时间可稍长,吸附力稍大。
- 6.针刺或刺血拔罐时,若用火力排气,须持消毒部位洒精完全挥发后方可拔罐。否则易灼伤皮肤。
- 7.留针拔罐时,要防止肌肉牵交牵拉而造成弯针或折针,发现后要及时起罐,拔出针具。
- 8.拔罐期间应密切观察患者的反应,若出现头晕恶心呕吐、面色苍白、出冷汗、四肢发凉等症状,甚至血压下降、呼吸因难等情况,应及时取下罐具,将患者仰卧位平放,轻者可给予少量温开水,重者针刺人中、合谷。必要时,可用尼可刹米每次0.5g,肌注射或静注;或用咖啡因2ml肌注。
- 9.应注意勿灼伤或烫伤皮肤。若烫伤或留罐时间太长而皮肤起水泡时,小水泡一般可敷以消毒纱布,防止擦破即可。水泡较大时,宜用消毒针将水放出,涂以消毒药水,或用消毒纱布包敷,以防感染。若起罐后局部青紫,甚至发黑,可用毛巾热敷;或在局部揉按,以促进血液循环,使青紫逐渐减轻。
- 10.皮肤有过敏、损伤,心前区、大血管分布部位,高热抽搐者,不宜拔罐。孕妇的腹部、腰骶部位.亦不宜拔罐。肺结核及各种传染病、癌症患者,骨折、极度衰弱者,妇女月经期,醉酒后,也不能使用。
- 11.拔火罐后不宜洗澡,容易着凉。因为拔火罐后,皮肤是在一种被伤害的状态下,非常的脆弱,这个时候洗澡很容易导致皮肤破损、发炎。而如果是洗冷水澡的话,由于皮肤处于一种毛孔张开的状态,很容易受凉。所以拔火罐后一定不能马上洗澡。
- 12.长时间拔火罐会导致皮肤感染。拔火罐根据火罐大小、材质、负压的力度各有不同。但是一般以从点上火闪完到起罐不超过十分钟为宜。因为拔火罐的主要原理在于负压而不在于时间,如果说在负压很大的情况下拔罐时间过长直到拔出水疱,这样不但会伤害到皮肤,还可能会引起皮肤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