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中医百科
  2. 感冒

感冒

感冒是感受触冒风邪所致的常见外感疾病。临床表现以鼻塞流涕,咳嗽头痛,恶寒发热,全身不适为特征。全年均可发生,尤以冬春两季多见。病情轻者称"伤风",重者称"重伤风",有较强传染性者,则称为"时行感冒"。

现代医学中上呼吸道感染、流行性感冒、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等,可参考本篇辨证论治。

【病因病机】

本病主要病因是六淫之邪或时行病毒,通过口鼻或皮毛侵袭人体,肺卫首当其冲。发病与气候骤变、受凉淋雨、汗出后受风等有密切关系。

1.风邪

风邪为六淫之首,外感为病,常以风邪为先导。风邪侵袭人体,往往非单独伤人,在不同季节,常随时气而侵入,如冬季多风寒,春季多风热,夏季多暑湿,秋季多兼燥,梅雨季节则夹湿邪等。由于冬春两季发病率高,临床多见风寒、风热两型。此外还有非时之邪伤人。所谓非时之邪,一般是指非其时而有其气,它是由于四时六气的反常、太过和不及而伤人。

2.时行病毒

是指具有传染性的时行病毒袭人致病。多因四时之令不正,非其时而有其气,其特点为发病快,病情重,有广泛的流行性,且不限于季节性,而六淫又往往易于夹时行病毒伤人。

外邪侵袭人体,是否引起发病,关键在于正气的强弱,这是决定性因素,但同时与感邪的轻重也有一定关系。平素体虚,卫外不固,虚体感邪,素体阳虚者易感风寒,阴虚者易感风热、燥热。肺有宿疾,如肺经痰热、伏火,或痰湿素盛,肺卫失于调节,则每易招致外邪相引而发病。

肺位于上焦,主呼吸,开窍于鼻,外合皮毛,主司卫外,外邪从皮毛、口鼻而入,肺卫首当其冲,感邪之后,很快出现卫表及上焦肺系症状,以致卫表不和而见恶寒、发热、头痛、身痛;肺失宣肃而见鼻塞、流涕、咳嗽、咽痛。因病邪自上而入,内合于肺,故尤以卫表不和为其主要方面。

由于四时六气的不同,以及人体素质的差异,故临床表现的证候有风寒、风热和暑湿兼夹之证。在病程中可见寒与热的转化或错杂。若感受风寒湿邪,则皮毛闭塞,邪郁于肺,肺气失宣;感受风热暑燥,则邪热犯肺,肺失清肃。病邪轻浅,一般只犯皮毛,少有传变,病程短而易愈。

风寒感冒,寒热不退,邪气可化热而见口干欲饮,痰转黄稠,咽痛等症状。反复感冒,引起正气耗散,可由实转虚;或在素体亏虚的基础上反复感邪,以致正气愈亏,而成本虚标实之证。

【辨证论治】

1.风寒感冒

  • 主症:鼻塞声重,喷嚏,流清涕,恶寒重,不发热或发热不甚,头痛,无汗,周身酸痛,咳嗽,吐痰色白质稀。舌苔薄白,脉浮或浮紧。
  • 治法:辛温解表,宣肺散寒。
  • 方药:荆防败毒散加味。如表寒重者,可配麻黄、桂枝以加强辛温散寒之力。

2.风热感冒

  • 主症:鼻塞喷嚏,流稠涕,发热,汗泄不畅,头胀痛,微恶风,或有汗出,口干,咽痛,咳嗽,吐痰黏稠。舌苔薄黄,脉浮数。
  • 治法:辛凉解表,宣肺清热。
  • 方药:银翘散加味。发热甚者,加黄芩、大青叶;咽喉肿痛加板蓝根、玄参;咳嗽痰黄加知母、贝母、杏仁;风热夹湿加藿香、佩兰。

3.暑湿感冒

  • 主症:身热,微恶风,汗少,或汗出热不退,肢体酸重或疼痛,头昏重胀痛,身重倦怠,心烦口渴,胸闷欲呕,小便短赤。舌苔黄腻,脉濡数。
  • 治法:清暑祛湿解表。
  • 方药:新加香薷饮加味。暑热盛加黄连、青蒿,酌配鲜荷叶、鲜芦根;湿盛加藿香、佩兰;里湿偏重加苍术、白蔻仁、半夏、陈皮;小便短赤加六一散、赤茯苓。

4.气虚感冒

  • 主症:恶寒较重,或发热,热势不高,鼻塞流涕,头痛无汗,肢体倦怠,咳嗽咳痰无力。舌苔薄白,脉浮无力。
  • 治法:益气解表。
  • 方药:参苏饮。若平素表虚自汗,易受风邪者,可用玉屏风散。

【其他疗法】

1.常用中成药

  • 感冒清热颗粒,适用于风寒感冒,开水冲服,每次1袋,每日2次;
  • 银翘解毒片,适用于风热感冒,口服,每次4片,每日2~3次。

2.针灸疗法

  • 风寒感冒:针风池、风门、列缺、合谷。均用泻法。
  • 风热感冒:针风池、大椎、曲池、合谷。均用泻法。头痛加太阳,鼻塞加迎香,喉痛加少商点刺出血。

【预防护理】

  • 1.慎起居,适寒温,锻炼身体。
  • 2.感冒流行季节,不宜去公共场所,以免感染。
  • 3.冬春风寒当令季节,可用贯众、紫苏、荆芥、甘草适量,水煎内服,连服3天;夏时暑湿当令季节,可用藿香、佩兰、薄荷适量,煎汤以代茶用;如时邪疫毒盛行,可用贯众、板蓝根、生甘草适量煎服,日1剂,连服3天。

感冒发病以冬、春季节多见,病程一般3~7天。临床表现多见卫表与肺系症状,开始鼻塞、流涕、喷嚏、头痛、恶风,恶寒,继而发热、咳嗽、咽痛、肢节酸重不适等。发热多不高,或不发热,以解表宣肺之药即可汗出,热退身凉,且多不传变,要注意与温病相鉴别。感冒的辨证应分清风寒、风热;辨别普通、时行;区分气虚感冒、阴虚感冒。治疗上遵"其在皮者,汗而发之",采取解表达邪的原则,风寒证辛温发汗,风热证辛凉清解,夹湿者化湿,夹暑者祛暑,夹燥者清肺润燥。一般均忌用补敛之品,以免留邪。

参考书目:李佃贵主编.中医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