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中医百科
  2. 惊羊花

惊羊花

闹羊花
1 #

名称

Flos Rhododendri Mollis

踯躅花,惊羊花、老虎花,石棠花(《纲目拾遗》),黄喇叭花(《浙江中药手册》),水兰花,老鸦花,豹狗花(《湖南药物志》),黄蛇豹花(《闽东本草》),三钱三,一杯倒,一杯醉(《广西中草药》),黄牯牛花,石菊花,黄杜鹃花,闷头花(《浙江民间常用草药》)。

  1. 闹羊花
  2. 一杯醉
  3. 黄牯牛花
  4. 三钱三
  5. 一杯倒
  6. 石菊花
  7. 黄杜鹃花
  8. 踯躅花
  9. 老虎花
  10. 黄踯躅
  11. 石棠花
  12. 黄喇叭花
  13. 水兰花
  14. 老鸦花
  15. 豹狗花
  16. 黄蛇豹花

惊羊花的种植和炮制

来源

本品为杜鹃花科植物羊踯躅的干燥花。四、五月花初开时采收,阴干或晒干。

【原形态】

落叶灌木,高1-2m。老枝光滑,无毛,褐色,幼枝有短柔毛及刚毛。花芽卵圆形,鳞片9-12片,阔卵形。单叶互生;叶柄短,长2-6mm;叶片纸质,常簇生于枝顶,椭圆形至椭圆状倒披针形,长6-15cm,宽3-6cm,先端钝,具短尖,基部楔形,边缘有睫毛,两面密被灰白色柔毛。花多数排列成短总状伞形花序,顶生,先叶开放或与叶同时开放;花萼小,5裂,半圆形,宿存,被稀疏细毛;花冠宽钟状,金黄色,先端5裂,裂片椭圆形至卵形,上面1片较大,有淡绿色斑点;雄蕊5,与花冠等长或稍伸出花冠外,花药孔裂;雌蕊1,子房上位,5室,外被灰色长毛,花柱细长,无毛长于雄蕊,柱头头状。蒴果长椭圆形,长达2.5cm,熟时深褐色,具细柔毛和疏刚毛,胞间开裂。种子多数,细小,灰棕色,扁卵形,边缘有薄膜翅。花期4-5月,果期6-8月。

【生境分布】

  • 生态环境:生于丘陵山坡、石缝、灌丛或草丛中。
  • 资源分布:分布于江苏、安徽、浙江、江西、福建、河南、湖南、广东、广西、四川、贵州。

性状

干燥的花序多皱缩,由6~12朵花组成,簇生在一总柄上,黄灰色至黄褐色;花冠钟状,顶端卷折,表面疏生短柔毛;雄蕊较长,花丝弯曲并露于花冠外面,有的脱落,花药卵黄色。以干燥、黄灰色、无杂质者为佳。

【性味与归经】

辛,温;有大毒。归肝经。

【功能与主治】

祛风除湿,散瘀定痛。用于风湿痹痛,偏正头痛,跌扑肿痛,顽癣。

【用法与用量】

  • 内服:研末,0.3-0.6g;煎汤,0.3~0.6g;或入丸、散;或浸酒。
  • 外用:适量,研末调敷,或鲜品捣敷。

惊羊花的效果

功效

本品为杜鹃花科植物羊踯躅的干燥花。用于风湿痹痛,偏正头痛,跌扑肿痛,顽癣。

注意禁忌

不宜多服、久服;体虚者及孕妇禁用。

惊羊花的药方

  • ①治风湿痹,身体手足收摄不遂,肢节疼痛,言语蹇涩:踯躅花不限多少,以酒拌蒸一炊久,取出晒干,捣罗为末。用牛乳一合,暖令热,调下一钱。(《圣惠方》)
  • ②治风痰注痛:踯躅花、天南星。并生时同捣作饼,甑上蒸四、五遍,以稀葛囊盛之,临时取焙为末,蒸饼丸梧子大。每服三丸,温酒下。腰脚骨痛,空心服;手臂痛,食后服。(《续传信方》)
  • ③治妇人血风走注,随所留止疼痛:踯躅花、全蝎(炒)、乌头(炮炙,去皮脐)各半两,地龙(阴干)二十条。上四味,捣罗为末,炼蜜丸如小豆大。每服五丸至七丸,煎荆芥酒下,日二。(《圣济总录》踯躅丸)
  • ④治左瘫右痪:生干地黄蔓荆子(去白)、白僵蚕(炒,去丝)各一两,五灵脂(去皮)半两,踯躅花(炒)、天南星白胶香草乌头(炮)各一两。上为细末,酒煮半夏末为糊,丸如龙眼大。每服一丸,分作四服,酒吞下,日进二服。(《局方》伏虎丹)
  • ⑤治神经性头痛、偏头痛:鲜闹羊花捣烂,外敷后脑或痛处二至三小时。(《浙江民间常用草药》)
  • ⑥治跌打损伤:三钱三二钱,小驳骨一两,泽兰二两。共捣烂,用酒炒热,敷患处。(《广西中草药》)
  • ⑦治疟疾:羊踯躅花一分,嫩松树梢五钱,水煎服。(《湖南药物志》)
  • ⑧治风虫牙痛:踯躅一钱,草乌头二钱半。为末,化蜡丸豆大。绵包一丸,咬之,追涎。(《海上仙方》)
  • ⑨治腹中癥结(手术麻醉剂):羊踯躅三钱,茉莉花根一钱,当归一钱(按:据《汉书•华佗传》张骥补注,当归用量作三两),菖蒲三分。水煎服一碗。(《华佗神医秘传》麻沸散)
  • ⑩治皮肤顽癣及瘙痒:鲜闹羊花五钱。捣烂擦患处。(《闽东本草》)
  • ⑾治瘌痢头:鲜闹羊花擦患处;或晒干研粉调麻油涂患处。(《浙江民间常用草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