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中医百科
  2. 山地菍

山地菍

地菍
1 #

名称

山地菍(《生草药性备要》),地茄(《植物名实图考》),铺地锦(《岭南采药录》),地吉桃、地葡萄、地红花(《广西中兽医药植》),古柑、苦含(《闽南民间草药》),倒藤王不留、金头石榴(《泉州本草》),地石榴、毛冬瓜、水汤泡、提脚龙、猫儿眼睛草(《湖南药物志》),铺地稔(广州部队《常用中草药手册》),野落苏、红地茄(《浙江民间常用草药》),落地稔、地稔藤(《南方主要有毒植物》),矮脚埔梨、埔淡,波罗罂子(《福建中草药》)。

  1. 地菍
  2. 地稔
  3. 地茄
  4. 地吉桃
  5. 地葡萄
  6. 地红花
  7. 金头石榴
  8. 铺地菍
  9. 红地茄
  10. 落地菍
  11. 地菍藤

山地菍的种植和炮制

来源

为野牡丹科植物地菍的全草。5-6月采收,洗净,除去杂质,晒干或烘干。

【原形态】

矮小灌木,高10-30cm。茎匍匐上升,逐节生根,分枝多,披散,地上各部被糙伏毛。叶对生;叶柄长2-6mm;叶片坚纸质,卵形或椭圆形,长1-4cm,宽0.8-3cm,先端急尖,基部广楔形,全缘或具密浅细锯齿;基出脉3-5条。聚伞花序顶生,有花1-3朵,基部有叶状总苞2;花梗2-10mm;花5数,花萼管长约5mm,被糙伏毛,毛基部膨大呈圆锥状,有时2-3簇生,裂片披针形,长2-3mm,边缘具刺毛状缘毛,裂片间具1小裂片;花瓣淡紫色至紫红色,鞭状倒卵形,上部略偏斜,长1.2-2cm,宽1-1.5cm,先端有1束刺毛,被疏缘毛;雄蕊5长5短,长者药隔基部延伸,弯曲,末端具2小瘤;短者药隔不伸延,药隔基部具2小瘤;子下位,先端具刺毛。蒴果坛状球形,平截,近先端略缢缩,内质,不开裂,长7-9mm,直径约7mm,宿存萼被糙伏毛。花期5-7月,果期7-9月。

【生境分布】

  • 生态环境:生于海拔1250m以下的山坡矮草丛中,为酸性土壤常见的植物。
  • 资源分布:分布于浙江、江西、福建、湖南、广东、广西、贵州等地。

性味

味甘;涩;性凉

性状

茎四棱形,多分枝,长10-25cm,直径1-2mm,表面灰褐色或棕褐色,扭曲,有纵条纹,节处有细须根。叶对生,深绿以,多皱缩破碎,展开后呈卵形或椭圆形,长1-4cm,宽0.8-3cm,仅上面边缘和下面脉上生极疏的糙伏毛。花棕褐色,萼筒5裂,花瓣5。气微,味微酸涩。

山地菍的效果

功效

为野牡丹科植物地菍的全草。主治高热,肺痈,咽肿,牙痛,赤白痢疾,黄疸,水肿,痛经,崩漏,带下,产后腹痛,瘰疬,痈肿,疔疮,痔疮,毒蛇咬伤。

经脉

归心;脾;肺经

主治

活血止血,清热解毒。主治高热,肺痈,咽肿,牙痛,赤白痢疾,黄疸,水肿,痛经,崩漏,带下,产后腹痛,瘰疬,痈肿,疔疮,痔疮,毒蛇咬伤。

  • ①《生草药性备要》:叶,煎水,洗疳痔热毒、麻疥烂脚,蛇伤。
  • ②《陆川本草》:止血,解毒,消炎。治子宫出血,痢疾,疮痈溃烂红肿。
  • ③《闽南民间草药》:清热解毒,活血消疝。治赤白痢,产后腹痛。
  • ④《闽东本草》:治痛经,崩带,血痢,痔瘘,风疹,疝气。

用法用量

  • 内服:煎汤,15-30g,鲜品用量加倍;或鲜品捣汁。
  • 外用:适量,捣敷或煎汤洗。

注意禁忌

《闽东本草》:孕妇忌用。恶麦冬硫黄雄黄

山地菍的药方

  • ①治胃出血,大便下血:地菍一两,煎汤分四次服,隔四小时服一次。大便下血加雉鸡尾、粗糠材各等分,炖白酒服。(《闽东本草》)
  • ②治外伤出血:地茄蛘叶捣烂外敷。(《浙江民间常用草药》)
  • ③治痢疾:鲜地茄二至三两。水煎服。(《湖南药物志》)
  • ④治红肿痈毒:山地菍鲜叶切碎,同酒酿糟杵烂敷患处。一日一换。或取茎叶阴干,碾细末,以蜂蜜或鸡蛋白调和敷患处,能消肿止痛。(《江西民间草药》)
  • ⑤治疔疮:地茄全草捣烂敷。(《湖南药物志》)
  • ⑥治风火齿痛:古柑鲜草头一两,洗净,水适量煎服。(《闽南民间草药》)
  • ⑦治咽喉肿痛:鲜古柑六钱至一两,洗净,水一碗半,煎服。(《闽南民间草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