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中医百科
  2. 姜片虫病

姜片虫病

姜片虫又叫布氏姜片吸虫,是布氏姜片虫感染所引起的肠道寄生虫病。人因生食附有姜片虫囊蚴的菱、茭白等水生食物而感染。病人常有腹痛、腹泻、消化不良、肠功能紊乱及吸收不良等症状。猪是本虫的保虫寄主,也是主要传染源。本病主要分布于温带和亚热带的一些亚洲国家,如日本、朝鲜、菲律宾及东南亚诸国。在中国多见于东南沿海地区,和长江流域各省水源丰富及盛产菱、藕等水生植物的地方。

病理改变

可引起变态反应;被吸附的粘膜可发生炎症、出血、水肿、坏死、脱落以至溃疡;病变部位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和嗜酸性粒细胞浸润,肠粘膜分泌增加;虫数多时甚至肠梗阻。

临床表现

姜片虫病的主要临床表现为恶心、呕吐、腹部隐痛或腹泻等消化道症状。体软无力、精神萎靡等症状也在早期出现。腹痛多在上腹部或右季肋下部或脐部。一般早晨空腹或餐后出现隐痛,也可是剧痛或绞痛,类似于溃疡病样疼痛,进食后疼痛可缓解。患者腹泻一日多次,腹泻与便秘交替出现者较多。

此症状晚期以慢性腹泻为主,大便量多且含有不消化食物,奇臭。血性下痢者少见,隐血试验呈阳性。腹部膨隆,肠蠕动亢进,肠鸣音增强是本病的特殊体征。少数患者可自然排虫或可吐出姜片虫。重症患者出现眼睑以及全身浮肿,并伴有腹水,易与肾病混淆不清。但是,姜片虫病患者尿液无异常改变。浮肿的出现率约占患者总数的0.4%~65.7%。

可根据临床症状的轻重、粪便虫卵计数来衡量姜片虫病患者感染的轻重,一般分为轻、中、重三型。

1.轻型

每毫升粪便中虫卵数少于2000者为轻重感染。患者只有比较轻的消化系统症状,此型约占患者总数的62.4%。

2.中型

每毫升粪便中虫卵数在2000~10000者为中度感染。患者经常出现恶心、呕吐、腹痛、腹泻、失眠、面部有轻度浮肿等症状和体征。此型约占患者总数的36.1%。

3.重型

每毫升粪便中虫卵数在10 000个以上者为重度感染。患者出现倦怠无力、食欲减低、消瘦、营养不良、维生素缺乏、贫血、浮肿、腹水、胸水、全身衰竭等重症症状出现。此型约占患者总数的1.5%。对儿童患者来说,其身体和智力发育将受到不利影响。

诊断检查

  • 1.体检:腹部膨隆,肠蠕动亢进,肠鸣音增强是本病的特殊体征。重症患者出现眼睑以及全身浮肿,并伴有腹水。
  • 2.实验室诊断:姜片虫病患者常有从粪便中排出成虫,若检测到,即可得到确诊。
  • 3.血象:轻度贫血,白细胞数略有增加,嗜酸性细胞数增加,在10%~20%左右,少数患者可高达40%。潜血反应偶呈阳性。
  • 4.常用的粪检方法有涂片法和沉淀法。虫卵较少者可用沉淀法检查,沉淀法的阳性率为100%。使用一次3张涂片法的阳性率为91.3%。一般涂片法大多可查出姜片虫卵。查获虫卵是确诊姜片虫病的依据。 镜检时,姜片虫卵与肝片吸虫卵和棘隙吸虫卵形态相似,应进行鉴别。

西医治疗

对姜片虫重症患者先进行积极的支持疗法,改善营养和纠正贫血,体力和精神恢复到一定程度后再酌情驱虫,驱虫药的剂量也不宜过大。

1.硫双二氯酚(别丁,bithionol,bitin)

有明显杀虫作用。对姜片虫病的剂量为50mg/kg,一次顿服或连服2天,便秘者可加服轻泻药。一次服药后疗效可达70%左右,粪便检查阴转率达 71.4%~96.0%。本药毒性较低,不良反应一般轻微,主要为胃肠道反应,如恶心、腹胀、腹泻等;也可导致头痛、头昏及皮肤瘙痒等,停药后不良反应可 消失,也可因用药导致肝功能不良及中毒性肝炎,此时,必须立即停止用此药治疗。

2.呋喃丙胺(furapromide,F30066)

呋喃丙胺对姜片虫病有杀灭作用,其代谢产物5-硝基呋喃丙酰胺也有杀虫作用。剂量为:成人每日2g,儿童每日每公斤体重60mg。每日分3~4次,半空腹胶 囊吞服,连服2天,治愈率为96.55%。如果采用成年人剂量每日3g,儿童每日每公斤体重70毫克,一次顿服,则阴转率为82.9%。本药毒性低,排泄 较快,对心、肝脏无明显损害作用。服药后常见的不良反应有恶心、呕吐、食欲减低、腹痛、腹泻、便血等明显的消化系统症状。常见的副作用还有阵发性肌肉痉挛,多见于腓肠肌、手指、足趾等肌肉。神经系统的症状表现为头痛、头昏、失眠、健忘,少数患者可出现精神障碍,一般停药后可恢复。有上消化道出血史、精神 病史、癫痫病史、黄疸、肝功能障碍、慢性肾炎者不宜使用本药。

3.吡喹酮(praziquantel)

吡喹酮对姜片虫有杀灭作用。口服后 可迅速从肠道吸收,服药后0.5~1小时血中浓度即达最高峰。但是,血清中浓度比较低。其在体内不仅代谢快,而且排泄也迅速在服药后24小时内几乎完全可以排出。吡喹酮主要通过肾脏排泄。吡喹酮成人或儿童的服用剂量为:每千克体重5~10mg,1次顿服,治愈率可达90%以上。若剂量大于每公斤体重15mg 时,治愈率可达100%。目前,吡喹酮是驱治姜片虫病较为有效的药物。吡喹酮的不良反应较轻,表现为头昏、乏力、头痛、出汗、失眠、肌肉震颤、失眠、腹 痛、恶心,少数患者出现心悸、胸闷、早搏、心率减慢、皮肤瘙痒、皮疹等。

4.噻苯咪唑(噻苯哒唑,tiabendazole,mintezol)

对姜片虫驱虫效力较强,疗效高,本药对姜片虫在组织中移动的幼虫和寄生在肠腔或者附着、包埋在肠壁的成虫都同样有治疗作用。成人按25mg/kg/日,早晚 分服,连服3日,每日总量不可超过3g。不良反应较轻,有头昏、恶心、呕吐、厌食、腹痛、腹泻、嗜睡等。偶见有用药后心率减慢、血压降低、虚脱等严重反应。因此,有肝、肾功能障碍者慎用,有过敏史者禁用。患者用药时应注意观察。

中医治疗

治法与方药:治疗原则以驱杀姜片虫为主,并要兼顾全身健康情况。

1.轻型

  • (1)槟雷汤:槟榔120~150g,雷丸60~75g,将上述药用水浸渍一夜,翌日用火煎服2~3小时,留药液400~500ml,中午空腹顿服。一般服药后约1小时左右出现腹痛、腹泻。本药剂仅适用于体质健壮者,小儿、老年人、体弱者用药量酌减或忌用。
  • (2)槟榔片煎剂:将槟榔浸渍后切成簿片晒干,加三倍量水浸泡12小时,再煎煮2小时去渣。成人用量150ml,小儿按每岁10ml计算,一次顿服。
  • (3)槟榔粉剂:将槟榔打碎磨成粉末,用40孔过筛, 10岁以上儿童和成人用50g,10岁以下儿童每岁5g,用开水调服,或制成水泛丸剂便于顿服,也可与等量黑(白)丑粉混和同服,在短期内可以驱出虫体。
  • (4)槟榔粉煎剂:将槟榔打碎,磨成细粉,加4倍量水,浸泡12小时,煎煮2小时,滤去沉渣。成人用量200ml,小儿按每岁10ml计算,一次顿服。
  • (5)槟榔雷丸散:生槟榔9g,生雷丸2~3g,研细末为1次量,每小时服1次,连服4~ 5次。另用鲜石榴皮45g,煎水,分4~5次冲服散剂。
  • (6)槟榔南瓜煎剂:槟榔24g、新鲜南瓜子45g、黑丑9g、新鲜石榴皮15g,水煎。早晨空腹服,服后可进食。
  • (7)槟榔、南瓜子联合疗法:空腹口服50~90g南瓜子仁粉,2小时以后服槟榔煎剂(槟榔片80g 加水500ml,煎至150~200ml滤液),再过30分钟,服硫酸镁30g,水煎服。
  • (8)鲜山楂合槟榔煎剂:用鲜山楂1000g,洗净去核、于下午3时左右服用,至晚上10时服完,禁食晚餐。次晨用槟榔60g煎至1小茶杯,一次服完。
  • (9)复方槟榔煎剂:槟榔30g、使君子11g、二丑9g、枳实6g、广木香5g、神曲9g、山楂9g、黄连3g、白术6g,水煎,一日1剂。本方具有杀虫健脾,行气通便的作用,对姜片虫病有较好的疗效。
  • (10)杀虫剂:槟榔7500g、榧子肉750g、生牡蛎1000g、苏子1000g、木瓜250g,上药共研细末,水泛为丸如胡椒大,每服10g,每日上午及下午各服1次,温开水送服,连服20天为1疗程。

2.重型

应调健脾胃、补养气血、兼以驱虫。继续用槟榔多种方剂调配使用,主要以扶正杀虫。脾胃未复,重则调健脾胃,方用参苓白术散。

①党参12g、白术12g、服苓15g、甘草6g、山药15g、白扁豆15g、莲子肉12g、薏苡仁15g、缩砂仁6g、桔梗9g。水煎服。

②香砂六君子汤:党参12g、白术9g、服苓12g、灸甘草6g,加陈皮、半夏、木香、砂仁、生姜等。水煎服。

③补脾养血用归脾汤(丸):白术9g、服苓9g、黄芪12g、龙眼肉9g、酸枣仁9g、党参12g、木香6g、甘草5g、当归9g、远志10g,加生姜6g、大枣3枚。水煎服。要密切观察,积极治疗。

针灸治疗

1.体针

取足三里、阳陵泉、阴陵泉、三阴交等穴,用捻转中等刺激,有针感后留针3 ~10分钟,隔天针刺1次, 10天为1疗程。有腹痛者针刺中脘、足三里、天枢、合谷、神阙。腹泻者针刺天枢、足三里、阴陵泉、合谷、上巨虚。便秘者针刺脾俞、胃俞、大肠俞、三阴交、足三里、天枢等。

2.耳针

胃、脾、肝、交感、皮质下、配三焦、神门等,每次酌选3~5穴。隔日治疗 1次, 10次为1疗程。

预防

  • 1.加强粪便管理,防止人、猪粪便通过各种途径污染水体;
  • 2.大力开展卫生宣教,勿生食未经刷洗及沸水烫过的水生植物,如菱角、茭白等。勿饮生水、勿用被囊蚴污染的青饲料喂猪;
  • 3.在流行区开展人和猪的姜片虫病普查普治工作。
  • 4.吡喹酮是首选药物;选择适宜的杀灭扁卷螺的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