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中医百科
  2. 夜啼

夜啼

婴儿白天如常,能安静入睡,入夜则啼哭不安,时哭时止,或每夜定时啼哭,甚则通宵达旦,故称夜啼。本病多见于6个月以内的婴儿。

新生儿及婴儿常以啼哭表达要求或痛苦,饥饿、惊恐、尿布潮湿、衣被过冷或过热等均可引起啼哭。此时若喂以乳食、安抚亲昵、更换潮湿尿布、调整衣被厚薄后,啼哭可很快停止,不属病态。

【病因病机】

本病主要因脾寒、心热和惊恐致病。

1.脾寒腹痛是导致夜啼的常见原因。脾为阴中之至阴,喜温而恶寒。若护理稍有不慎,腹部中寒,寒邪内侵,脾寒乃生,夜间阴盛,脾阳不振,寒邪凝滞,气机不通,故入夜则因腹痛而啼。

2.孕妇脾气急躁,或乳母平素恣食辛香动火之物,或多服温(热)药,蕴蓄之热遗于胎儿,使婴儿火伏热郁,积热内蕴。心主火而属阳,至夜则阴盛而阳衰,阳衰则无力与邪热相争,正不胜邪,则邪热上乘于心,心经积热,故夜间烦躁啼哭。

3.心主惊而藏神,小儿神气怯弱,智慧未充,心气不足,若有目视异物,耳闻异声,可使心神不宁,神志不安,常在梦中惊哭,夜间惊啼不寐。

【辨证论治】

1.脾寒气滞

  • 主症:睡喜蜷曲,啼哭时哭声低弱,时哭时止,腹喜摩按,四肢欠温,吮乳无力,食少便溏,面色青白。唇舌淡白,苔薄白,指纹多淡红。
  • 治法:温脾散寒,行气止痛。
  • 方药:乌药散加味。大便稀软腹泻者,加党参、白术、茯苓;时有惊惕者,加蝉衣、钩藤;哭声微弱,素禀怯弱,形体赢瘦者,可酌用附子理中汤。

2.心经积热

  • 主症:睡喜仰卧,哭时声响,见灯尤甚,烦躁不安,面赤唇红,身腹俱暖,小便短赤,大便秘结。舌尖红,苔薄黄,指纹多青紫。
  • 治法:清心导赤,泻火安神。
  • 方药:导赤散加味。大便不通而烦躁不安者,加生大黄;腹胀,乳食不化者,加麦芽、莱菔子、焦山楂。

3.惊恐伤神

  • 主症:睡卧不宁,夜间突然啼哭,时作惊惕,唇与面色乍青乍白,紧偎母怀。舌苔正常,脉数,指纹色紫。
  • 治法:镇惊安神,补气养心。
  • 方药:朱砂安神丸加减。睡中时时惊惕者,加钩藤、蝉蜕、菊花,也可用琥珀抱龙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