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胆草
地胆草的种植和炮制
来源
为菊科植物地胆草的全草。夏末采收,洗净,鲜用或晒干。
【原形态】
多年生草本,高30-60cm。根状茎平卧斜升;茎直立,粗壮,二歧分枝,茎枝被白色粗硬毛。单叶,大都为基生;叶片匙形、长圆状匙形工长圆状披针形,长5-18cm,宽达2-4cm,先端钝圆,基部渐狭,边缘有圆齿状锯齿,两面被白色长粗毛,下面沿脉及叶缘的毛较密;茎生叶少而小。头状花序约有小花4个;总苞片8枚;多数头状花序密集成复头状花序,被通常3枚、卵形至长圆状卵形、长1-1.5cm的叶状苞片所包围;花冠筒状,淡紫色;全为两性花,先端4裂,一边开裂。瘦果有棱,被白色柔毛,先端具长硬刺毛;冠毛1层,污白色;中上部细长,基部宽阔。药期7-11月,果期11月至次年2月。
【生境分布】
- 生于山坡、路旁、山谷疏林中。
- 分布于江西、福建、台湾、广东、广西贵州及云南等地。
性味
苦辛,寒。
- ①《纲目》:味苦。
- ②《生草药性备要》:味辛,性平。
- ③《南宁市药物志》:苦,寒,无毒。
- ④《闽南民间草药》:苦,微寒,无毒。
性状
干燥全草,根茎短粗,长1~2厘米,粗约0.5厘米,密被紧贴白绒毛;根生叶多皱缩,黄绿色,匙形或长圆倒披针形,疏被白色长毛,纸质稍柔。茎圆柱形,粗2~3毫米,多剪断,断面中空,茎生叶少而小。有时茎端带有头状花序,花冠多脱落。以叶多、无花者为佳。
地胆草的效果
功效
为菊科植物地胆草的全草。用于鼻衄,黄疸,淋病,脚气,水肿,痈肿,疔疮,蛇虫咬伤。
经脉
- ①《泉州本草》:入肺、肝二经。
- ②《闽东本草》:入肺、脾、肝三经。
主治
凉血,清热,利水,解毒。治鼻衄,黄疸,淋病,脚气,水肿,痈肿,疔疮,蛇虫咬伤。
- ①《生草药性备要》:散疮,凉血,消毒,去痰。理鼠咬、蛇伤,亦能止血。治肠风下血。
- ②《纲目拾遗》:叶:可贴热毒疮。
- ③《广州植物志》:治湿热。
- ④《福建民间草药》:利尿消胀。
- ⑤《南宁市药物志》:叶:敷热毒疮,乳痈,跌打。
- ⑥《广西中药志》:清热解毒。治痧气热病,捣烂敷热疮,煎汤熏洗兼内服治眼睛上膜。
- ⑦《闽东本草》:温脾利水,宽中下气。治水肿,腹胀,咳嗽,疳积,疝气。
用法用量
- 内服:煎汤,6-15g,鲜品30-60g;或捣汁。
- 外用:适量,捣敷;或煎水熏洗。
注意禁忌
- ①《南宁市药物志》:体虚者忌之。
- ②《广西中药志》:寒症勿用。
- ③《泉州本草》:孕妇慎用。
地胆草的药方
- ①治鼻出血:地胆头、猪肝各酌量。同煎服,连服三至四次。
- ②治阳黄疸:地胆头连根叶洗净,鲜者四至六两。煮肉食,连服四、五天。
- ③治单腹殿胀:苦地胆二两。煎水分早晚二次服,或和亦猪肉炖服。(①方以下出《岭南草药志》)
- ④治尿闭:地胆草五钱至一两。水煎服。(《福建中草药》)
- ⑤治脚气:苦地胆全草一至二两,豆腐二至四两。酌加开水炖服。(《福建民间草药》)
- ⑥治热淋:鲜地胆草三两,瘦猪肉四两,食盐少许。加水同煎,去渣,分四次服用。(《江西民间草药验方》)
- ⑦治扁桃体炎,咽喉炎:地苦胆二钱。泡入300毫升热开水中半小时,内服,每天一剂。亦可制成片剂含服。(广西《中草药新医疗法处方集》)
- ⑧治腋下生肿毒,散肿止痛,脓已成者亦安,亦治一切肿毒:天芥菜以盐醋同捣敷之。(《医林集要》)
- ⑨治痈肿:㈠鲜地胆草全草煎水,熏洗患处。㈡地胆草全草七钱,酒、水各半煎服。(《江西民间草药验方》)
- ⑩治指疔、乳痈:鲜地胆草全草适量,酌加甜酒酿糟同捣烂,敷于患处。(《江西民间草药验方》)
- ⑾治丝虫病淋巴管炎:地胆草一两。水煎服。(《福建中草药》)
- ⑿治蛇伤:天芥菜同金沸草入盐捣敷之。(《纲目》)
- ⒀治翼状胬肉:苦地胆十斤,醋二十斤,铜块一斤。先将铜烧红,立即放入醋中,取出烧红,再入醋,如此反复数十次,再将新鲜苦地胆放入醋中浸泡一个月,过滤,滴眼用(有刺激感不用特殊处理,半小时后恢复正常)。(广西《中草药新医疗法处方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