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中医百科
  2. 哮证

哮证

哮证是一种发作性痰鸣气喘疾病。发时喉中哮鸣有声,呼吸急促困难,甚则喘息不能平卧。哮证的病理因素以痰为主。痰的产生责之于肺脾肾三脏功能失调。

现代医学中的支气管哮喘、喘息型支气管炎,或其他过敏性疾病所出现的哮喘,可参考本篇辩证论治。

【病因病机】

1.外邪侵袭

气候突变,外感风寒或风热之邪;其他如吸人烟尘、异味等,均可影响肺气宣降,气不布津,津聚痰生,导致哮喘。

2.饮食不当

贪食生冷,寒邪内停,或嗜食肥甘厚味,皆可化湿生痰;或进食海鲜鱼虾等物,以致脾不健运,痰浊内生而致哮。

3.体虚病后

先天肾虚,病后体弱,或反复感冒,咳嗽日久,肺气耗损,痰饮内生,或阴虚火旺,灼津炼液为痰。

哮证的基本病机是宿痰内伏,遇感引发,痰随气升,气因痰阻,痰气搏结,壅阻气道,肺管挛急,痰鸣气喘而发。病理因素以痰为主;病位在肺系,关系到脾肾;病理性质发作期以邪实为主,间歇期以正虚为主。

【辨证论治】

(一)发作期

1.寒哮

  • 主症:呼吸急促,喉中有痰鸣声,胸膈满闷如塞,咳痰不爽,面色晦滞带青,口不渴,遇寒易发。舌苔白滑,脉弦紧或浮紧。
  • 治法:温肺散寒,化痰平喘。
  • 方药:射干麻黄汤加味。痰涌喘逆加葶苈子;表寒里饮,寒象较重,可用小青龙汤。

2.热哮

  • 主症:呼吸气粗,喉中哮鸣,胸高胁胀,咳痰黄稠,烦闷不安,汗出,口苦,喜凉饮。舌质红,苔黄腻,脉弦滑或滑数。
  • 治法:清热宣肺,化痰定喘。
  • 方药:定喘汤。大便千结者加大黄、芒硝以通腑利肺;痰吐稠黄可加知母、射干、鱼腥草;久病伤阴,虚中夹实,可用麦门冬汤加沙参、五味子、川贝母、天花粉。

3.风哮

  • 主症:发时喉中哮鸣有声,呼吸急促,不能平卧。止时有如常人。反复发作,或有精神抑郁,或伴恶风汗出。舌淡苔薄白,脉弦。
  • 治法:疏风宣肺,化痰平喘。
  • 方药:华盖散加味。遇风而发者可选柴胡、防风、乌梅、五味子、白芍、蝉蜕、地龙。

(二)缓解期

1.肺虚

  • 主症:气短声低,咳痰稀白,自汗怕风,易感冒,每因气候变化而诱发。发前鼻塞流清涕,脉虚大或细弱。
  • 治法:补肺固卫。
  • 方药:玉屏风散加味。怕冷畏风明显,加桂枝、白芍、姜、枣;气阴两虚,可用生脉散加沙参、玉竹、黄芪。

2.脾虚

  • 主症:气短痰多,面色萎黄不华,倦怠乏力,食少便溏,常因饮食不当而引发。舌淡苔薄腻或白滑,脉缓弱。
  • 治法:健脾化痰。
  • 方药:六君子汤。阳虚加干姜、炮附子。

3.肾虚

  • 主症:气短息促,动则加重,腰膝酸软,头晕耳鸣,劳累后易发。阳虚者兼有畏寒肢冷,面色晄白,舌体胖嫩,脉沉细;阴虚者兼有颧红烦热,汗出粘手。舌红苔少,脉细数。
  • 治法:补肾摄纳。
  • 方药:阳虚者选金匮肾气丸加补骨脂、仙灵脾;阴虚者选七味都气丸加麦门冬、当归、冬虫夏草、紫石英。

【其他疗法】

1.常用中成药

止喘灵注射液,适用于冷哮患者,肌注,每次2ml,每日2~3次。

2.针灸疗法

取穴:定喘、膻中、列缺、天突、尺泽、丰隆。肝郁加太冲,寒哮加风门,热哮加大椎。实证采用泻法,虚证采用补法,均可酌用灸法。

【预防护理】

  • 1.祛除宿疾伏痰。
  • 2.保持良好的情绪,避免接触刺激性气体及易导致过敏的灰尘、花粉、食物、药物和其他可疑异物。
  • 3.饮食宜清淡而富有营养,忌生冷、肥甘、厚昧、辛辣。戒烟酒。
  • 4.加强体育锻炼,增强体质,预防感冒。

本病临床表现以痰鸣,呼吸困难,甚则张口抬肩,不能平卧为特征。呈反复发作性,常因气候突变,饮食不当,情志失调,劳累诱发,应与喘证相鉴别。哮证属邪实正虚,临证必须注意寒热的相兼、转化,寒包热证,寒痰化热,热证转从寒化等情况。了解邪实与正虚的错综为患,一般病史不长者,发作时以邪实为主;久病可兼虚象,平时则表现正虚为主。治当根据病的新久,发作与否,区别邪正缓急、虚实主次,加以处理。重视平时治本的措施,区别肺、脾、肾的主次,在抓住重点的基础上适当兼顾,因肾为先天之本,五脏之根,其中尤以补肾为要,精气充足则根本得固。

参考书目:李佃贵主编.中医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