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中医百科
  2. 六腑

六腑

六腑,是指胆、胃、小肠、大肠、膀胱和三焦。六腑的共同生理功能是"传化物",即受纳、消化饮食物,吸收其精微、排泄其糟粕。由于六腑传化水谷,须保持通畅下行,故有六腑"以降为顺"、"以通为用"的说法。

胆与肝相连,附于肝下,内贮胆汁。胆汁来源于肝,是肝之余气溢入于胆积聚而成。胆汁味苦色黄,对帮助某些食物的消化起了重要的生理作用。由于胆汁清净,所以中医学又将胆汁称为"精汁"、"清汁",而将胆称为"中精之腑"、"中清之腑"。

胆的生理功能是贮存胆汁和排泄胆汁。胆腑中空,胆汁由肝生成后贮存于胆,然后在肝气疏泄的作用下排泄入小肠,参与消化吸收过程,并促进小肠分别清浊功能的正常进行。胆汁排泄正常与否,一方面与肝气的疏泄有关;另一方面与胆腑的通畅与否有关。肝气疏泄失职,或胆腑失于畅通,都会使胆失于疏泄。若胆失疏泄,胆汁排泄不畅,引起消化吸收功能障碍,可出现食欲不振、腹胀、呕吐、胁痛等状,若胆汁泛溢于肌肤,则出现黄疸。

胃又称为胃脘,上连食道,下通小肠。胃脘分为上脘、中脘、下脘三个部分,胃的上部及贲门部分称上脘,胃的中部称中脘,胃的下部及幽门部分称下脘。

胃的生理功能是受纳和腐熟水谷,指对饮食物进行初步消化并形成食糜的作用。饮食经口,下入于胃中。胃接受容纳了饮食物之后,经过初步的腐熟消化,形成食糜,然后向下传入小肠。由于胃的容量很大,能容纳较多的饮食物,故《黄帝内经》称胃为"水谷之海"。

胃的功能主要依赖于胃气的推动。胃气是胃中水谷运行的根本动力,其运动特点是以降为主。同时,胃与小肠之间的道路必须保持畅通,这是维持"降"的基本条件,只有通降无阻,形成食糜状的饮食才能依次进入小肠。所以中医学常用"以降为顺"、"以通为和"来说明胃的正常生理动能,简称为"胃主通降"。胃的功能失常,可引起胃气不和,出现胃脘胀痛、食少等症;亦可导致胃气不降或上逆,出现嗳气、恶心、呕吐、呃逆等症。

因为胃受纳腐熟的饮食物,是化生气血的主要物质基础,所以又称胃为"水谷之海"。

小肠

小肠盘踞于腹中,上以幽门与胃连接,下以阑门与大肠相通。小肠的生理功能有两个方面:一是受盛化物;二是分别清浊。

1.受盛化物
受盛化物指小肠接受由胃初步消化而下输的食糜,贮盛容纳相当长的时间,以进行充分的消化。

2.分别清浊
清指水谷精微,浊指食物糟粕。小肠在对由胃传来的饮食物进行充分消化的基础上,吸收其中的精微物质及部分水液,并将食物残渣继续向下传送至大肠,中医学把这一过程称为"分别清浊"。

实际上,小肠受盛化物和分别清浊的功能,是同一消化吸收过程的两个方面,受盛化物是分别清浊的前提,分别清浊是受盛化物的结果,两者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

由于藏象学强调以五脏为中心,所以中医学往往把小肠消化吸收的功能归属脾主运化。若小肠吸收功能良好,大便成形,小便畅利。若小肠吸收功能不良,水液居于肠内而随糟粕下行,则大便稀薄,小便偏少,辨证为"脾失健运";反之,如果小肠吸收水液过多,则使小便增多而大便秘结,中医学称之为"脾约",这正是小肠与脾有特殊的功能联系的缘故。所以临床上对某些腹泻患者,采用"利小便即所以实大便"的治法,其意就在于通过加强利尿来促进小肠的吸收功能;而对于"脾约"症,则采用缓下的方法来减少小肠对水液的吸收。

大肠

大肠上连小肠,下为肛门,与外界相通。大肠的生理功能,主要是接受小肠下输的食物残渣,再继续向外传送,在此运行过程中,又吸收了其中的部分水分,形成粪便而排出体外。

大肠传送食物残渣的功能,《黄帝内经》概括为"传导"作用,这是依赖于大肠之气的推动而实现的。如大肠功能失常,一是传导不利可出现便秘;二是吸收功能减退可出现腹泻等。

膀胱

膀胱位于小腹部,为贮尿的器官,其功能是贮存小便和排泄小便。

人体在新陈代谢过程中形成的水液及浊气,经肾的气化作用而生成小便,下输于膀胱暂时贮存,当膀胱内小便积存到一定量时,就通过气化作用而自然地排出体外。膀胱的贮尿和排尿功能,是气的固摄作用和气化作用相互协调的结果,而膀胱之气的运动受肾气的主宰,肾气的固摄和气化作用是膀胱贮存和排泄小便的决定性因素。一般来说,肾气虚而固摄、气化失常时,可导致膀胱排尿异常;若膀胱本身感受外邪,使气化不利,也会导致排尿异常。但前者形成的是虚证,后者形成的是实证。凡膀胱气虚不固,可见尿多、遗尿、尿失禁等症;若膀胱气化不利,可见小便不利,排尿困难。

三焦

三焦,分为上焦、中焦、下焦三部。对于三焦部位的划分,通常以横膈和脐为界线,横膈以上为上焦,横膈以下、脐以上为中焦,脐以下为下焦。上焦主要包括胸部和心、肺,中焦主要包括上腹部和脾、胃、肝、胆、小肠,下焦主要包括下腹部和肾、膀胱、大肠等。

三焦的生理功能

三焦作为一个独立的功能系统,是以人体各脏腑组织的形态结构为基础的,因而它实际上是对各脏腑生理功能的高度综合和概括。三焦的生理功能可包括如下两个方面:

1.三焦是对元气和水液运行通道的概括

三焦是人体主要的输导系统,人体的某些物质如元气、水液等的运输和传导,是以三焦作为道路的。

元气是人体的根本之气,其来自于先天,充养于后天,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元气的根源在于肾,并可通过三焦而输布周身内外上下,温养脏腑组织,以激发和推动各脏腑组织的生理功能。如果元气虚弱,三焦通道运行不畅,便可引起某些部位的气虚现象。

水液由口摄入,经脾的运化功能,上输于肺,肺主通调水道,又下降于肾,肾再通过气化作用而分别清浊,如此不断循环上下,维持着人体的水液代谢。其中,肺居上焦,脾居中焦,肾居下焦,正是三焦将肺、脾、肾三脏联结成一个水液输布、代谢的系统,所以说三焦也是水液运行的重要通道。如果三焦水道不利,影响肺、脾、肾等脏的相应功能,就会产生尿少、水肿等病变。

2.三焦是对人体某些内脏功能系统的概括

用三焦来概括相应部位的某些内脏的部分生理功能,主要是针对饮食的消化吸收、水谷精微的输布和津液的代谢而言的,《黄帝内经》把这一过程归纳为三句话:上焦如雾,中焦如沤,下焦如渎。

(1)上焦如雾

上焦为心、肺两脏所居之处。上焦如雾,是以"雾"的弥漫状态来形容心肺宣发输布精气的功能。也就是说,心肺将精微物质输布于周身,状如雾露般弥漫,无处不到。如果外邪侵犯上焦,不但影响精气的正常宣发和输布,还可见心烦、心悸、咳嗽、胸闷等心肺功能失常的病变。

(2)中焦如沤

沤是久浸的意思,物经久浸则易腐变。中焦如沤,是以"沤"来形容脾胃等对饮食物的消化吸收状态。食物的消化吸收功能,不仪与脾胃有关,与肝胆也密切相关。胃主受纳、腐熟水谷,脾主运化精微,肝胆则疏利气机,排泄胆汁,促进消化,而脾胃肝胆皆居于上腹部,所以中焦如沤,是概括了脾胃肝胆在消化吸收方面的功能。如果邪聚中焦,影响消化吸收功能的正常发挥,可见脘腹胀满、呕吐、腹泻、黄疸等脾胃肝胆的病变。

(3)下焦如渎

渎是水道的意思。下焦如渎,是以"渎"来形容肾与膀胱将水浊不断地向下疏通、向外排泄的状态,亦即概括了肾与膀胱在生成和排泄小便方面的功能。如果邪侵下焦,主要是影响小便的正常排泄,可见尿少、尿频、尿急、尿痛等肾与膀胱的病变。

六腑之间的关系
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