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中医百科
  2. 余甘果

余甘果

余甘子鲜品
1 #

余甘子2
1 #

余甘子3
1 #

名称

Phyllanthus Emblica

滇橄榄、橄榄[云南.四川]、庵摩勒、庵摩落迦果、余甘果、余柑子、牛甘、油柑子、油甘、油甘果、油甘子

  1. 余甘子
  2. 庵摩勒
  3. 庵摩落迦果
  4. 滇橄榄
  5. 余柑子
  6. 牛甘
  7. 油柑子
  8. 油甘
  9. 油甘果
  10. 油甘子

余甘果的种植和炮制

来源

本品系藏族习用药材。为大戟科植物余甘子的干燥成熟果实。冬季至次春果实成熟时采收,除去杂质,干燥。

【原形态】

余甘子,落叶小乔木或灌木,高3-8m。树皮灰白色,薄而易脱落,露出大块赤红色内皮。叶互生于细弱的小枝上,2列,密生,极似羽状复叶;近无柄;落叶时整个小枝脱落;托叶线状披针形;叶片长方线形或线状长圆形,长1-2cm,宽3-5mm。花簇生于叶腋,花小,黄色;单性,雌雄同株,具短柄;每花簇有1朵雌花,每花有花萼5-6片,无瓣;雄花花盘成6个极小的腺体,雄蕊3,合生成柱;雌花花盘杯状,边缘撕裂状,子房半藏其中。果实肉质,径约1.5cm,圆而略带6棱,初为黄绿色,成熟后呈赤红色,味先酸涩而后回甜。花期4-5月,果期9-11月。

【生境分布】

  • 生态环境:生于海拔300-1200m的疏林下或山坡向阳处。
  • 资源分布:分布于福建、台湾、广东、海南、广西、四川、贵州、云南等地。

性状

本品呈球形或扁球形,直径1.2~2cm。表面棕褐色或墨绿色,有浅黄色颗粒状突起,具皱纹及不明显的6棱,果梗长约1mm。外果皮厚1~4mm,质硬而脆。内果皮黄白色,硬核样,表面略具6棱,背缝线的偏上部有数条筋脉纹,干后可裂成6瓣,种子6,近三棱形,棕色。气微,味酸涩,回甜。

【性味与归经】

甘,酸、涩,凉。归肺、胃经。

【功能与主治】

清热凉血,消食健胃,生津止咳。用于血热血瘀,消化不良,腹胀,咳嗽,喉痛,口干。

【用法与用量】

内服:煎汤,3~9g,多入丸、散服。

余甘果的效果

功效

本品系藏族习用药材。为大戟科植物余甘子的干燥成熟果实。用于血热血瘀,消化不良,腹胀,咳嗽,喉痛,口干。

注意禁忌

脾胃虚寒者慎服。

余甘果的药方

  • ①治感冒发热,咳嗽,咽喉痛,口干烦渴,维生素C缺乏症:鲜余甘子果十至三十个。水煎服,(广州部队《常用中草药手册》)
  • ②治白喉:滇橄榄一斤,玄参甘草各一两。冷开水泡至起霜花,取霜用棉纸铺开晒干后,加马尾龙胆粉二钱,冰片五分,炒白果仁粉五钱,吹喉用。
  • ③治哮喘:滇橄榄二十一个,先煮猪心肺,夫浮沫再加橄榄煮熟连汤吃。
  • ④治河豚鱼中毒:滇橄榄生吃吞汁,并可治鱼骨梗喉。(②方以下出《昆明民间常用草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