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痈
乳痈是发生于乳房部的一种急性化脓性疾病,俗称"奶疮";。本病多发于产后未满月的哺乳妇女,尤以初产妇多见,好发于产后3~4周,称外吹乳痈;如发生于怀孕期妇女称内吹乳痈;既非哺乳期又非怀孕期患本病,称非哺乳期乳痈。
现代医学的急性化脓性乳腺炎可参考本篇辨证论治。
【病因病机】
因产妇乳头破裂疼痛,或乳头凹陷婴儿吸吮困难,均可影响哺乳,不能充分吸尽而致乳汁郁积乳房。复因乳头破碎,邪毒乘机入侵,热毒瘀乳相搏,热盛肉腐发为乳痈。
【辨证论治】
1.初起(郁乳期)
主症:乳汁排泄不畅,乳房内出现界限不明显的结块,乳房肿痛,皮色发红,或皮色不变,伴有形寒发热,头痛体楚,或烦渴呕恶。舌红,苔黄,脉数。
治法:疏肝清胃,通乳散结。
方药:瓜萎牛蒡汤加减。高热烦渴加生石膏、知母;排乳不畅加漏芦、王不留行;乳房肿块大者,加穿山甲;肿块硬者加赤芍、川芎。
外治法:未结块时用热敷按摩,要吸出乳汁。已结块红肿时,用去刺仙人掌或野菊花叶捣汁调敷金黄散,或用银花露调敷玉露散,或鲜蒲公英捣烂外敷局部。
2.成脓期
主症:乳房肿块逐渐增大,皮肤焮红热痛,持续高热。若肿势局限,中央渐软,按之波动,为内已成脓。舌红苔黄,脉弦数。一般10天左右成脓。
治法:清热解毒,托里透脓。
方药:透脓散加金银花、蒲公英、漏芦、当归、川芎。
外治法:可作以乳头为中心的放射形切开排脓,近乳晕部的脓肿,切口应尽量避开乳晕,以免损伤乳络。切开后不可强行挤压,让脓液自行流出。对脓腔范围较小不愿手术的患者,可在常规消毒局部麻醉下,用18号针刺入脓腔将脓吸净,再用生理盐水冲洗吸出,敷盖金黄膏。每隔3~4天穿刺抽脓冲洗一次,直至肿痛消失体温下降正常为止。
3,溃后期
主症:一般溃后脓泄,发热渐退,肿消痛减,逐渐向愈。若溃后肿痛不减,发热不退,为脓液波及乳络而成传囊之变。如乳汁从疮口溢出,则有成瘘之可能。
治法:托里排脓。
方药:四妙汤。如脓水清稀,肿块不消,加党参、白芍、炙没药、炙山甲;若肿块坚硬不消,疼痛不甚,可酌加鹿角片、制附子。
外治法:初溃宜提毒祛腐,用药捻拌九一丹插入疮口引流,外盖金黄膏。每日换药1次,至疮口脓液排净为止。但应注意药捻要逐日改短,以利生长。如脓液已净,宜生肌收口,改用生肌散撒布疮面,外盖生肌玉红膏,每隔3天换药1次。
【其他疗法】
1.按摩疗法 乳痈初起,局部肿痛,瘀乳明显者,可行乳房按摩,先做热敷,再在患侧乳房涂上少许润滑油,先轻揪乳头数次,然后一手掌托起患乳,另一手手指并拢由乳房基底边缘向乳头方向轻轻推按,将郁滞的乳汁逐步挤出。
2.针灸疗法 取肩井、膻中、足三里、列缺穴,用针刺泻法,留针15 ~30分钟,每日1次。
【预防护理】
1.妊娠5个月后,常用温热水擦洗乳头;乳头内陷者应经常提拉矫正。
2.合理哺乳,定时哺乳,保持乳汁排出通畅;乳汁过多时,可用吸乳器将乳汁吸尽排空,以防淤乳。
3.保持乳头清洁,如有乳头皲裂、擦伤应及时治疗。
4.注意婴儿口腔清洁,不让婴儿口含乳头睡觉。
5.保持精神舒畅,避免情绪激动,断乳时应逐渐减少哺乳次数,然后再行断乳。
本病以乳房部红、肿、热、痛,伴有恶寒发热等全身症状为特点。应与炎性乳癌、浆细胞性乳腺炎相鉴别。
参考书目:李佃贵主编.中医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