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中医百科
  2. 不寐

不寐

不寐亦称失眠或"不得眠"、"不得卧"、"目不暝",是指经常不能获得正常睡眠为特征的病证。不寐的病情轻重不一,轻者有人寐困难,有寐而易醒,有醒后不能再寐,亦有时寐时醒者,严重者则整夜不能入寐。失眠可单独出现,也可与头痛,眩晕,心悸,健忘等证同时出现。

现代医学的神经官能症,更年期综合征,神经衰弱症以及某些精神病等,凡以失眠为主症者,皆可参考本篇辨证论治。

【病因病机】

1.思虑劳倦

思虑劳倦太过,伤及心脾,心伤则阴血暗耗,神不守舍;脾伤则食少纳呆,生化之源不足,营血亏虚,不能上奉于心,以致心神不安。

2.阳不交阴,心肾不交

素体虚弱,或久病之人,肾阴亏耗,不能上奉于心,水不济火,则心阳独亢;或五志过极,心火内炽,不能下交于肾,心肾失交,心火亢盛,热扰神明,神志不宁,因而不寐。

3.阴虚火旺

肝阳扰动,情志所伤,肝失条达,气郁不疏,郁而化火,火性上炎,或阴虚阳亢,扰动心神,神不安宁,以致不寐。

4.心虚胆怯

心神不安,心虚胆怯,决断无权,遇事易惊,心神不安,亦能导致不寐。

5.胃气不和,夜卧不安

饮食不节,肠胃受伤,宿食停滞,酿为痰热,壅遏于中,痰热上扰,胃气不和,以致不能安寐。

不寐的原因很多,但总与心、脾、肝、肾及阴血不足有关,其病理变化,总属阳盛阴衰,阴阳失交。因为血之来源,由水谷精微所化,上奉于心,则心得所养;受藏于肝,则肝体柔和;统摄于脾,则生化不息;调节有度,化而为精,内藏于肾,肾精上承于心,心气下交于肾,则神志安宁。若暴怒、思虑、忧郁、劳倦等伤及诸脏,精血内耗,彼此影响,每多形成顽固性不寐。所以,不寐之证,虚者尤多。

【辨证论治】

(一)实证

1.肝郁化火

  • 主症:失眠,性情急躁易怒,不思饮食,口渴喜饮,目赤口苦,小便黄赤,大便秘结。舌红,苔黄,脉弦数。
  • 治法:疏肝泄热,佐以安神。
  • 方药:龙胆泻肝汤加味。可加朱茯神、龙骨、牡蛎等以镇心安神;如胸闷胁胀,善太息者,加郁金、香附之类以疏肝开郁。

2.痰热内扰

  • 主症:不寐头重,头晕目眩,痰多胸闷,心烦口苦,恶食,吞酸恶心。苔腻而黄,脉滑数。
  • 治法:化痰清热,和胃安神。
  • 方药:温胆汤加味。可酌加朱砂、珍珠母之类镇惊定志;若痰食阻滞,胃中不和者,可合用半夏秫米汤加神曲、山楂、莱菔子以消导和中;痰热重而大便不通者,可用礞石滚痰丸降火泻热,逐痰安神。

(二)虚证

1.阴虚火旺

  • 主症:心烦不寐,头晕心悸,腰酸梦遗,耳鸣,健忘,口干津少,五心烦热。舌红,少苔,脉细数。
  • 治法:滋阴降火,养心安神。
  • 方药:黄连阿胶汤或朱砂安神丸。可酌加柏子仁、酸枣仁养心安神;若阳升而面热微红、头晕、耳鸣可加牡蛎、龟甲、磁石等重镇潜阳。

2.心脾两虚

  • 主症:梦多易醒,心悸健忘,头晕目眩,肢倦神疲,纳食无味,面色少华。舌淡,苔薄,脉细弱。
  • 治法:补益心脾,益气生血。
  • 方药:归脾汤。不寐较重,可酌加五味子,柏子仁养心宁神,或加合欢花、龙骨、夜交藤以镇静安神;心血不足者,可加熟地、白芍、阿胶以养心血。

3.心胆气虚

  • 主症:不寐多梦,易于惊醒,胆怯心悸,遇事善惊,气短倦怠,小便清长。舌淡,脉弦细。
  • 治法:益气镇惊,安神定志。
  • 方药:安神定志丸。酌配酸枣仁、柏子仁、珍珠母、夜交藤等安神镇静之品。

【其他疗法】

1.常用中成药

  • 安神补心丸,适用于肝肾阴虚型,口服,每次15丸,每日3次;
  • 天王补心丹,适用于气血两虚型,水蜜丸,每次6g,每日2次。

2.针灸疗法

  • 主穴:神门、三阴交。
  • 肝郁化火加行间、太冲;脾胃不和,痰热内扰加足三里、丰隆;阴虚火旺加肾俞、太溪。
  • 毫针刺用补法或平补平泻法,或针灸并用。

【预防护理】

  • 1.喜怒有节,解除忧恩焦虑,保持精神舒畅。
  • 2.睡眠环境宜安静,睡前避免饮用浓茶、咖啡及过度兴奋刺激。
  • 3.注意作息有序,适当地参加体育活动。

不寐以轻者入寐困难或睡而易醒,醒后不寐连续三周以上;重者彻夜不眠,常伴有头痛头昏,心悸健忘,神疲乏力,心神不宁,多梦等为特征。辨证当分清虚实,虚证多属阴血不足,责在心脾肝肾。实证多因肝郁化火,食滞痰浊,胃腑不和。治疗上当以补虚泻实,调整阴阳为原则。

参考书目:李佃贵主编.中医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