桡骨下端骨折
概述:
桡骨下端骨折多见于成年及老年人。其骨折发生在桡骨远侧端3cm范围内。桡骨下端膨大,由松质骨构成,松质骨与坚质骨交界处为应力上的弱点,此处容易发生骨折。桡骨远端构成桡腕关节,其关节面向掌侧倾斜10—15°,向尺侧倾斜20—25°,当骨折发生移位元时,其关节面角度发生改变,因此可形成常见的伸直型骨折(colles)和屈曲型(smith)骨折,后者较少见。
症状体征
多为间接暴力引起,跌倒时,手部着地,暴力向上传导,发生桡骨下端骨折,根据受伤的机制不同,可发生伸直型骨折,屈曲型骨折,关节面骨折伴腕关节脱位。
一、伸直型骨折 伤后局部疼痛,肿胀,可出新典型畸形姿势,即侧面看呈"银叉";畸形,正面看呈"枪刺样";畸形,检查局部压痛明显,腕关节活动障碍。X线拍片可见骨折远端向桡、背侧移位,近端掌侧移位,因此表现出典型的畸形体征,可通知伴有下尺桡关节脱位。
二、屈曲型骨折 受伤后,腕部下垂,局部肿胀,腕背侧皮下淤斑,腕部活动受限,检查局部有明显压痛。X线拍片可发现典型移位,近折吨向背侧位,远折端向掌侧、桡侧移位,与伸直型骨折移位方向相反,成为反Colles骨折或Smith骨折。
三、桡骨远端关节面骨折伴腕关节脱位 临床上表现为与Colles骨折相似的"银叉";畸形及相应的体征。X线拍片可发现典型的移位,当跌倒时,腕关节屈曲手背着地受伤,可发生与手术相反的桡骨下端掌侧关节面骨折及腕骨向掌侧移位。这些骨折较少见,临床上常漏诊或错误诊断为腕关节脱位,只要仔细阅读X线片诊断并不困难。
临床表现:
1.受伤后腕关节上方明显肿胀,疼痛,局部压痛,有纵轴叩痛。
2.移位骨折有典型畸形,伸直型骨折远端向背侧移位可出现"餐叉样";畸形,向桡侧移位可出现"枪刺刀";畸形。屈曲型骨折则出现相反的畸形。
诊断依据:
1.跌伤时有手掌或手背着地的创伤史。
2.具有上述症状和体征。
3.X线摄片可确诊。
治疗原则:
1.无移位或嵌插骨折,可用短臂石膏托或前臂夹板固定3—4周。
2.移位骨折或嵌插骨折位置不良者,需施行手法复位,然后用超腕关节夹板或前后石膏托固定4周。
用药原则:
对骨质疏松骨折可用钙剂及补骨胶囊等。
辅助检查:
1.X线摄片可瞭解骨折及其类型和移位元情况;
2.中老年人双光子骨密度测定骨疏松。
治疗方案
多为间接暴力引起,跌倒时,手部着地,暴力向上传导,发生桡骨下端骨折,根据受伤的机制不同,可发生伸直型骨折,屈曲型骨折,关节面骨折伴腕关节脱位。
一、伸直型骨折 治疗 以手法复位外固定治疗为主,很少需要手术治疗。
(一)手法复位外固定
1、麻醉 局部麻醉。
2、体位 仰卧。
3、牵引 肩外展90度,助手一手握住拇指,另一手握住其余手指,沿前臂纵轴,向远端牵引,另一助手握住肘上房作反牵引。
4、复位 充分前因后,术者双手握住腕部,拇指压住骨折远端向远侧推挤,2—5指顶住骨折近吨加大屈腕角度,纠正成角,然后向尺侧挤压,缓慢放松牵引,在屈腕尺偏位检查骨折对位对线情况及稳定情况。
5、用超腕关节小夹板固定或石膏夹板固定2周,水肿消退后,在腕关节中立位继续用小夹板或改用前臂管型石膏固定。
(二)切开复位内固定
1、手术指征
(1)严重粉碎骨折移位明显,桡骨下端关节面破坏。
(2)手法复位失败或复位成功,外固定不能维持复位。
2、方法 经腕背若侧切口暴露骨折端,在直直下复位,松质地骨螺钉或钢针固定,若骨折期碎裂,塌陷,有骨缺损,经牵引复位后,分别于桡骨及第2掌骨穿针,用外固定支架维持复位,取可骼骨植制,充填缺损,用螺钉或钢针固定,6—8周后可取消外固定支架。
(三)术后处理 无论手法复位或切开复位,术后均应早期进行手指屈伸活动,4—6周后可去除外固定,逐渐开始腕关节活动,骨折愈合后,桡骨下端因骨痂生长,或由于骨折对位不良,使桡骨背侧面变得不平滑,拇长伸肌腱在不平滑的骨面反复摩擦,导致慢性损伤,可发生自发性肌腱断裂,可作肌腱转移术修复。若骨折短缩畸形未能纠正,使尺骨长度相对增加,尺、桡下端关节面不平衡,常是后期腕关节疼痛及旋转障碍的原因,可作尺骨短缩术。
二、屈曲型骨折 治疗 主要采用手法复位,夹板或石膏固定,复位手法与伸直型骨折相反,基本原则相同。复位后若极不稳定,外固定不能维持复位者,行切开复位,钢板或钢针内固定。
三、桡骨远端关节面骨折伴腕关节脱位 这是桡骨远端骨折的一种特殊类型。无论是掌侧或背侧桡骨远端的关节面骨折,均首先采用手法复位,夹板或石膏固定分子治疗,复位后很不稳定者可切开复位,钢针内固定。
疗效评价:
1.治愈:骨折愈合,畸形不明显,功能完全或基本恢复。
2.好转:对位及固定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