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中医百科
  2. 痰饮

痰饮

痰饮的基本概念

痰饮是人体津液代谢障碍所形成的病理产物。一般以较稠浊的称为痰,较清稀的称为饮。

痰饮分为有形之痰饮和无形之痰饮。有形之痰饮是指视之可见、触之可及、闻之有声的实质性痰饮,如咯吐所出之痰液,皮肤肌肉间形成的瘰疬、痰核及腹中有辘辘水声等。无形之痰饮是指视之不见、触之无物、闻之无声的非实质性痰饮,虽无形质可见,却有因痰饮所致的病理表现。有形之痰饮与无形之痰饮本质是相同的,差别在于聚之则有形,散之则无形。

《金匮要略》把饮分为四类,即痰饮、悬饮、溢饮、支饮。这是根据饮邪所在部位不同而规定的名称。如饮停于腹中名"痰饮",饮悬于胸膈名"悬饮",饮支撑两胁名"支饮",饮溢于肌肤名"溢饮"。

痰、饮、水、湿四者都是津液代谢障碍所形成的病理产物,但相互之间有一定区别。其弥漫无形者为湿气,停聚有形者为水饮;饮之更清稀者为水,饮之煎炼而成者为痰。也就是说,四者皆源于津液代谢障碍,并可互相转化。

痰饮的形成

痰饮皆由滓液代谢障碍所致,涉及到脾、肺、肾、肝、三焦等多个脏腑。各种致病因素,如外感六淫、内伤七情、饮食失宜、劳逸失当等,都可损伤脏腑,使其气化功能失常,津液代谢障碍,停聚而成痰饮。

因脾主运化水湿,肺主通调水道,肾主水,肝主疏泄能促进津液代谢,三焦为水道,若脾失健运,或肺失通调,或肾不主水,或肝失疏泄,或三焦气化失常,使水湿不化,津液停聚,皆可聚湿而成痰饮。痰饮形成以后,又可在脏腑之间相豆影响,进而使多个脏腑气化失常,导致痰饮的反复形成。如痰湿蕴肺而致咳嗽、气喘,临床多责之于脾虚,故古人有"脾为生痰之源,肿为贮痰之器"的说法。

痰饮的形成还与寒热因素有关。寒热可由外感而得,也可由脏腑阴阳失调所致。脏腑有寒,则气化迟滞,津液不化,形成痰饮,而以饮为多;脏腑有热,则煎熬津液,津液或沸腾为饮,或凝结为痰,而以痰为多。如肺寒可致饮停于肺,咳吐清稀泡沫痰液,称为"寒饮伏肺";肺热可致痰阻于肺,咳吐黄稠脓痰,称为"痰热蕴肺"等。

痰饮的形成
1 #

痰饮致病的特点

1.阻碍经脉气血运行

痰饮随气流行,无所不至。若痰饮流注于经络,易使经络阻滞,气血运行不畅,出现肢体麻木、屈伸不利,甚至半身不遂等。若结聚于局部,可形成瘰疬痰核、阴疽流注等。

2.阻滞脏腑气机升降

痰饮为水湿所聚,若停滞于脏腑,易于阻遏气机,使脏腑气机升降失常。如肺以肃降为顺,若痰饮停肺,肿失宣肃,可出现胸闷、咳嗽、喘促等症;胃以降为和,痰饮停胃,胃失和降,则出现恶心、呕吐等症。

3.易于蒙蔽神明

痰浊上扰,蒙蔽清阳,可致头昏目眩;痰迷心窍,或痰火扰心,心神被蒙,可致胸闷心悸、神昏谵妄,或引起癫狂惊痫等。

4.症状复杂,变化多端

由于痰饮形成的原因多,痰饮关联部位广,并且能随气升降,上下内外无所小至,故痰饮所致疾病种类多,影响脏腑组织也多,症状极为复杂,且变化多端。从临床表现来看,五脏六腑、形体官窍、四肢百骸,皆可因痰饮而致病,其症状表现如胸闷、咳嗽、气喘、咯痰、恶心、呕吐、心悸、眩晕、癫狂、肢体麻木、关节疼痛或肿胀、皮下肿块或溃破流脓,以及水肿、腹水、泄泻等。凡种种疑难杂病、不明原因疾病,都可能与痰饮有关,所以古人有"怪病多痰"、"百病多由痰作祟"的说法。

由于痰饮可以随气升降,故其病证往往容易变化,呈反复发作性。如癫痫病,痰随气升则病发,痰随气降则病止,反复多次。

痰饮致病特点示意图
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