痄腮
痄腮是由风温邪毒自口鼻而入,壅阻少阳经脉,郁结不散所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以发热、耳下腮部漫肿、疼痛为主要特征。民间称为"鸬鹚瘟"、"蛤蟆瘟"。本病通过飞沫传播,全年均可发生,尤以冬春季节多见,以散发为主,能在儿童群体中引起流行。学龄儿童发病率最高,一般预后良好,少数病情严重者,可出现昏迷、抽搐。年长儿童可并发睾丸炎。患本病后,可获终身免疫。
现代医学中的流行性腮腺炎可参考本篇辨证论治。
【病因病机】
痄腮因多感受风温邪毒,主要病机为邪毒壅阻少阳经脉,与气血相搏,凝滞耳下腮部。本病为外感风温时毒,由口鼻而入所致。风温俱为阳邪,壅阻少阳经脉绕耳而行,经脉壅滞,气血郁结,故见两侧或一侧腮部漫肿疼痛。少阳与厥阴相表里,足厥阴之脉绕阴器,邪毒传至厥阴,可伴睾丸肿痛。温毒炽盛,内窜心肝,可发生昏迷、痉厥等证。
【辨证论治】
1.温毒在表
- 主症:轻微发热恶寒,一侧或两侧腮部漫肿疼痛,咀嚼不便,或有咽红。舌苔薄白或淡黄,舌质红,脉浮数。
- 治法:疏风清热,散结消肿。
- 方药:银翘散加减。喉痛咽红者,去荆芥,加马勃、板蓝根;腮肿痛者,加夏枯草。
2.热毒蕴结
- 主症:壮热头痛,口渴引饮,食欲不振,或伴呕吐,精神倦怠,腮部漫肿,灼热胀痛,坚硬拒按,咀嚼困难,咽红肿痛,大便秘结,小便短少。舌红苔黄,脉滑数,指纹紫滞。
- 治法:清热解毒,软坚散结。
- 方药:普济消毒饮加减。腮部漫肿,伴硬结者,加夏枯草、海藻、昆布;热毒壅盛,大便秘结者,加大黄、玄明粉;睾丸肿痛者,加橘核、荔枝核、延胡索;邪毒内陷心包者,加服紫雪丹。
3.邪陷心肝
- 主症:高热不退,神昏嗜睡,头痛项强。严重者反复抽搐,腮部肿胀疼痛,坚硬拒按,头痛呕吐。舌红,苔黄,脉洪数。
- 治法:清热解毒,熄风开窍。
- 方药:凉营清气汤加减。神志昏迷者,加服紫雪丹、至宝丹;热甚者,加清开灵注射液或双黄连注射液静脉滴注;抽搐频繁者,加钩藤、僵蚕。
4.毒窜睾腹
- 主症:病至后期,腮部肿胀渐消,睾丸一侧或两侧肿胀疼痛,或伴少腹疼痛,痛甚者拒按。舌红,苔黄,脉数。
- 治法:清泻肝胆,活血镇痛。
- 方药:龙胆泻肝汤加减。牵引痛甚者,加赤芍、延胡索、川楝子、桃仁;睾丸肿大明显者,加青皮、乌药、莪术;少腹痛甚,伴腹胀、便秘者,加大黄、枳壳、木香。
【其他疗法】
1.常用中成药
小柴胡冲剂,每次1包,1日2~3次,用于邪犯少阳证;清开灵冲剂,每次1包,1日2~3次,用于热毒壅盛邪陷心肝证;五福化毒丸,每次1丸,每日2次,开水送服,用于热毒蕴结证。
2.针灸疗法
取翳风、颊车、合谷,泻法,强刺激。发热者,加曲池、大椎;睾丸胀痛者,加血海、三阴交,每日1次。火灸法:取角孙穴,剪去头发,用一支火柴棒点燃,迅速按于角孙穴上(火即自灭)。火灸后局部皮肤发红,或呈白色,1日1次。
【预防护理】
1.发现痄腮患儿应及时隔离治疗,至痄腮肿胀完全消退为止。
2.流行期间幼儿园及小学校要经常检查,有接触史及腮部肿痛的可疑患儿,要进行隔离密切观察,并给板蓝根15~30g煎服,或用板蓝根冲剂冲服,连服3~5天。
3.患儿发热期间应卧床休息,居室空气流通,避免受凉,复感它邪。
4.饮食以流质、半流质为主,忌肥腻、辛辣、坚硬及酸性食品。
5.如出现神昏、抽搐、头痛及少腹剧痛等症,应予特别护理,配合抢救措施。
本病应与发颐、痰毒相鉴别。发颐,多见于成年人,无传染性,继发于伤寒、丹痧等急性传染病,一般多单侧发病,极少数双侧,肿胀边缘清楚,局部红肿,压痛明显,有化脓症状。痰毒以颌下疼痛,可扪及花生或鸽蛋大的肿块,边缘较清楚,以触痛为主症,发病无季节性,无传染性。
参考书目:李佃贵主编.中医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