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中医百科
  2. 淤血

淤血

概述

淤血,又称为恶血、败血、衃血、蓄血等。多是在外力作用之下,皮下毛细血管破裂出血,随即渗出到了人体皮肤之下,肉眼观察可见皮肤整片的淤青。由于这渗出血液实属异物,加之皮下神经敏感,人体疼痛感尤为强烈。《说文解字》说:“瘀,积血也。”瘀血,即体内血液停滞凝聚所形成的病理产物,属于继发性病因之一。它既指脉管中凝聚不行之血,又包括体内存积的离经之血。”

一般处理方法:
用温水热敷,切忌用冷水,以防血液凝固,造成血块;日常应合理饮食,多饮水,增加营养,补充维生素C,K等,注意休息,避免外伤等;酌情应用芦丁,云南白药,安络血,或用药酒、药膏等药物控制症状,也可应用中医辨证治疗,如可应用丹参,赤芍,元参等促进血液循环,淤血消散。

形成原因

外感六淫、内伤七情、饮食、劳逸、痰饮、结石以及各种内外伤等致病因素,作为形成瘀血的初始病因,导致气虚、气滞、血寒、血热、阴血亏虚以及脉道损伤等,均可使脉中血液运行迟缓、停滞或离经积存体内而成为瘀血。

具体原因可归纳为以下一些类型:

1.离经之血积存体内而为瘀血:如各种内外伤、撞击挤压伤,造成内出血;气虚失摄或血热妄行,以致血逸脉外等,血离脉管,停积于体内,一时难以消散,而直接成为瘀血。

2.静脉受压使管腔发生狭窄或闭塞、血液回流受阻导致相应部位的器官和组织发生淤血。如妊娠子宫压迫髂静脉引起的下肢静脉淤血。

3.静脉管腔阻塞:常见于静脉血栓形成,由于静脉分支多,只有当静脉腔阻塞而血流又不能通过侧支回流时,才发生静脉性充血。

4.心力衰竭:二尖瓣瓣膜病和原发性高血压引起左心功能不全时,可导致肺淤血,肺源性心脏病导致右心功能不全可造成肝、肾和下肢等器官淤血,引起体循环淤血。

  1. 污秽之物形成淤血:污秽之物可分为外源性与内源性两类。外源性污秽之物如各种致病微生物、一氧化碳等。内源性污秽之物,指因脏腑功能失调或衰竭而产生的诸如痰饮、湿浊、脂液、尿毒等。这些体内外污秽之物进入血液,与血相结,形成污秽之血。若污秽物数量多、浓度大、进入血脉时间长,则会损伤血脉,并附着于血脉壁上,使血行迟缓涩滞,甚至死血壅塞血脉,形成瘀血。

淤血后的生理病变

人肉眼可以观察到淤血的局部组织和器官肿胀,局部皮肤紫绀、温度下降。镜下见局部细静脉及毛细血管扩张淤血,亦可伴有组织的水肿和出血。

淤血剖面图
1 #

  • 常见器官淤血举例

1.肺淤血:多为左心衰竭引起,左心腔内压力升高,阻碍肺静脉回流,造成肺淤血。肉眼表现为肺脏肿胀、重量增加、色暗红或呈棕褐色,质地变硬。切面流出泡沫状红色血性液体,光镜下急性肺淤血见肺泡壁毛细血管扩张充血,肺泡壁增厚,肺泡腔内充满水肿液及出血。慢性肺淤血时,可见肺泡壁变厚及纤维化,肺水肿、肺出血,并见大量吞噬含铁血黄素的巨噬细胞,称为心力衰竭细胞。长期慢性肺淤血可致肺脏褐色硬化(肺质地变硬,肉眼呈棕褐色。肺淤血患者临床上有明显气促、发绀及咳出大量粉红色泡沫痰等。

2.肝淤血:主要见于右心衰竭,肝静脉回流受阻,致使肝小叶中央静脉及肝窦扩张淤血。急性肝淤血时肝脏体积增大,暗红色。镜下中央静脉及肝窦扩张,小叶中央可见肝细胞萎缩、坏死。周围肝细胞发生脂肪变性。慢性肝淤血时,肝小叶中央严重淤血呈暗红色,多个肝小叶中央淤血区相连,而肝小叶周边肝细胞因脂肪变性为黄色,致使肝脏呈红(淤血区)黄(肝脂肪变区)相间的花纹状,如同槟榔的切面,称为槟榔肝。光镜下可见肝静脉、中央静脉和肝窦扩张淤血,肝小叶中央部肝细胞因缺氧和受压发生萎缩和坏死,肝小叶周边部肝细胞发生脂肪变性。长期慢性肝淤血可致肝脏淤血性硬化。与门脉性肝硬化不同,淤血性肝硬化的病变较轻,肝小叶改建不明显,不形成门脉高压和不产生肝功能衰竭。

瘀血致病,病位广泛,病症错综繁多,但其主要病症特点可归纳如下:

(1)疼痛:一般表现为刺痛,痛处固定不移,拒按,夜间痛势尤甚。

(2)肿块:肿块固定不移,在体表局部青紫肿胀,在体内多为癥块,按之有形,质地较硬,位置固定。瘀血所致肿块包括内脏肿大、新生物、炎性或非炎性包块、组织增生等。

(3)出血:血色紫暗或夹有瘀血块,或大便色黑如漆。

(4)紫绀:面色紫暗,爪甲、肌肤、口唇青紫。

(5)舌象异常:舌质紫暗,或有瘀点、瘀斑,或舌下静脉曲张。

(6)血管异常:脉涩或结代,或无脉。或人体各部位静脉曲张,毛细血管扩张,血管痉挛,血栓形成或阻塞。

此外,瘀血致病还常见肌肤甲错,肢体麻木或偏瘫,健忘,精神狂躁,渴不欲饮等症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