咳嗽
咳嗽是由六淫外邪侵袭肺系,或脏腑功能失调,内伤及肺,肺气不清,失于宣肃所成。有声无痰称为咳,有痰无声称为嗽,有痰有声为咳嗽。咳嗽是肺系疾病的主要证候之一,又是具有独立性的一种疾病。
现代医学中的上呼吸道感染、支气管炎、支气管扩张、肺炎、慢性咽喉炎等以咳嗽为主症者,可参考本篇辨证论治。
【病因病机】
咳嗽的病因分为外感和内伤两大类。病机为肺气失于宣降所致。
1.外感
六淫病邪,侵袭肺系。多因肺的卫外功能减退或失调,外感六淫之邪,从口鼻、皮毛而入,肺合皮毛,开窍于鼻,肺卫受邪,肺气壅遏不宣,清肃功能失常,肺气出入不利而为咳嗽。
2.内伤
多因脏腑功能失调,内邪干肺。如脾失健运,痰湿内生,上扰于肺;情志刺激,肝失条达,化火灼金;肺阴亏损,失于清润,气逆于上;肺气不足,肃降无权;肾虚则摄纳无权,阳虚则水饮上犯等,皆可影响肺之清肃下降而咳嗽。
【辨证论治】
(一)外感咳嗽
1.风寒袭肺
- 主症:咽痒咳嗽声重,气急,咳痰稀薄色白,常伴鼻塞,流清涕,头痛,肢体酸楚,恶寒发热,无汗等表证。舌苔薄白,脉浮或浮紧。
- 治法:疏风散寒,宣肺止咳。
- 方药:三拗汤合止嗽散。夹痰湿者,加半夏、厚朴、茯苓;热为寒遏,加石膏、桑皮、黄芩。
2.风热犯肺
- 主症:咳嗽声嘶,咳痰不爽,痰黏稠或黏黄,喉燥咽痛,咳剧汗出,常伴鼻流黄涕、口渴、头痛、肢楚、恶风、身热等表证。舌苔薄黄,脉 浮数或浮滑。
- 治法:疏风清热,宣肺止咳。
- 方药:桑菊饮。咳甚加前胡、浙贝母;热盛加黄芩、知母;咽痛甚加射干、山豆根。
3.风燥伤肺
- 主症:喉痒干咳,连声作呛,无痰或少痰而黏如丝不易咯出,或痰中带有血丝,鼻燥唇千,咽喉干痛,初起或伴有鼻塞、头痛、微恶寒、发热等表证。舌红少津,苔薄白或薄黄,脉浮数或小数。
- 治法:疏风清肺,润燥止咳。
- 方药:桑杏汤。口干咽燥甚者加麦冬、玉竹;热重者加黄芩、知母;咽喉肿痛加玄参、板蓝根。
(二)内伤咳嗽
1.痰浊阻肺
- 主症:咳嗽反复发作,晨起尤甚,咳声重浊,痰多,色白黏稠或稠厚成块,胸闷气憋,痰咯出憋减咳缓。常伴有体倦,脘痞,腹胀,食少,舌苔白腻,脉濡滑。
- 治法:燥湿化痰,理气止咳。
- 方药:二陈汤合三子养亲汤。若寒痰较重,加干姜、细辛;久病脾虚,加党参、白术、炙甘草。
2.痰热郁肺
- 主症:咳嗽气喘息促,或喉中有痰声,痰多色黄黏稠,咯吐不爽,或有热腥味,或痰中带血,胸胁胀满,咳时引痛,口干欲饮,或有身热。舌 红,苔薄黄腻,脉滑数。
- 治法:清热肃肺,豁痰止咳。
- 方药:清金化痰汤。痰黄如脓或腥臭,加鱼腥草、薏苡仁、冬瓜子;胸满咳逆,便秘,加葶苈子、芒硝。
3.肝火犯肺
- 主症:气逆作咳,咳时面赤,口苦咽千,常感痰滞咽喉,咯之难出,痰少质黏,咳引胸胁作痛,烦躁易怒,症状可随情绪波动而增减。舌红苔 薄黄,脉弦数。
- 治法:清肝泻肺,化痰止咳。
- 方药:黛蛤散合黄芩泻白散。火盛加丹皮、栀子;胸闷气逆加葶苈子、瓜蒌。火郁伤津,咽干口燥,加沙参、麦冬、天花粉。
4.肺阴亏虚
- 主症:干咳,咳声短促,或痰中带血,口干咽燥,或低热,或午后颧红,盗汗,五心烦热。舌红少苔,脉细数。
- 治法:滋阴润肺,止咳化痰。
- 方药:沙参麦冬汤。久咳不止加五味子、诃子;咳剧加百部、川贝母;咳吐黄痰加知母、黄芩。
【其他疗法】
1.常用中成药
急支糖浆,适用于风热犯肺型,口服,每次20~30ml,每日3~4次;清气化痰丸,适用于痰热壅肺型,口服,每次6~9g,每日2次。
2.针灸疗法
- 主穴:肺俞、合谷。
- 配穴:痰多配丰隆;咽痒而咳配天突;胸部憋闷配内关、膻中;久咳体质虚弱者,可温灸肺俞、肾俞、脾俞。
【预防护理】
- 1.应注意气候变化,做好防寒保暖,避免受凉。
- 2.饮食不宜肥甘、辛辣及过咸,戒烟酒。
- 3.适当参加体育锻炼,以增强体质,提高抗病能力。
咳嗽是肺系疾病的主要证候之一。其辨证,首当区别外感与内伤,治疗应分清邪正虚实。外感咳嗽,邪实治以驱邪利肺,切忌敛涩留邪,当因势利导,肺气宣畅则咳嗽自止;内伤咳嗽,治当驱邪止咳,扶正补虚,标本兼顾,应防宣散伤正,须从调护正气着眼。
参考书目:李佃贵主编.中医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