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中医百科
  2. 中风

中风

中风又名卒中,是以突然昏仆,不省人事,伴口眼歪斜,半身不遂,语言不利,或不经昏仆而仅以喎僻不遂为主症的一种疾病。本病常见于中老年人,多发于冬春两季,是一种发病率高,病死率高,致残率高,严重危害人民健康的疾病。

现代医学中的急性脑血管病,出现中风表现者,可参考本病证辨证治疗。

【病因病机】

1.年老体弱,积损正衰

年老体弱,或久病气血亏损,元气耗伤,脑脉失养。气虚则血运无力,血流不畅,而致脑脉瘀滞不通;阴血亏虚则阴不制阳,内风动越,携痰浊、瘀血上扰清窍,突发本病。

2.烦劳过度,阳气暴张

烦劳过度,易使阳气升张,引动风阳,内风旋动,则气火俱浮,或兼夹痰浊、瘀血上壅清窍脉络。

3.脾失健运,痰浊内生

过食肥甘醇酒,致使脾胃受伤,脾失运化,痰浊内生,郁久化火,烁津成痰,痰瘀互结,携风阳之邪,窜扰经脉,发为本病。

4.情志过极,五志所伤

七情失调,肝失条达,气机郁滞.血行不畅,瘀结脑脉;或肝阳暴张,或心火暴盛,风火相煽,血随气逆,上冲犯脑而发本病。

【辨证论治】

(一)中经络

1.络脉空虚,风邪人中

  • 主症:肌肤不仁,手足麻木,突然口眼歪斜,口角流涎,甚则半身不遂。或兼见恶寒、发热、肢体拘急、关节酸痛等症。苔薄白,脉浮数。
  • 治法:祛风、养血、通络。
  • 方药:大秦艽汤。发热加黄芩、黄柏;颈项拘急麻木加葛根、桂枝;有风热加桑叶、菊花;若手足麻木,肌肤不仁加指迷茯苓丸以通利经络。

2.肝肾阴虚,风阳上扰

  • 主症:平素头晕头痛,耳鸣目眩,少寐多梦,突然发生口眼歪斜,舌强语謇,或手足重滞,甚则半身不遂等症。舌质红或苔腻,脉弦细数或弦滑。
  • 治法:滋阴潜阳,熄风通络。
  • 方药:镇肝熄风汤。痰盛加竹沥、天竺黄;头痛加生石决明、夏枯草;失眠多梦加珍珠母、龙齿。

3.肝阳暴亢

  • 主症: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不利,头晕头胀痛,心烦易怒,口苦咽干,便干尿黄。舌质红苔黄,脉弦。
  • 治法:平肝潜阳。
  • 方药:天麻钩藤汤。

4.风痰阻络

  • 主症: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语言不利,肢体拘急、麻木、头晕。舌质黯红,苔白腻,脉弦滑。
  • 治法:化痰熄风通络。
  • 方药:化痰通络汤。若瘀血明显者,加桃仁、红花、地龙、水蛭;烦躁不安者加黄芩、栀子。

5.痰热腑实

  • 主症:半身不遂,口舌喁斜,语謇,腹胀便秘,口黏痰多,头晕。舌红苔黄腻,脉滑大。
  • 治法:通腑泄热,化痰通络。
  • 方药:大承气汤。

(二)中脏腑

1.闭证

主要症状是突然昏仆,不省人事,牙关紧闭,口噤不开,两手握闭,大小便闭,肢体强痉。根据有无热象,又有阳闭和阴闭之分。

(1)阳闭

  • 主症:除上述闭证的症状外,兼有面赤身热,气粗口臭,躁扰不宁。苔黄腻,脉弦滑而数。
  • 治法:清肝熄风,辛凉开窍。
  • 方药:先灌服局方至宝丹或安宫牛黄丸,并用羚羊钩藤汤。痰多加竹沥、天竺黄;抽搐加全蝎、蜈蚣;口臭、腹胀加大黄、枳实。

(2)阴闭

  • 主症:除上述闭证的症状外,还有面目苍白,唇色紫黯,静卧不烦,四肢不温,痰涎壅盛。苔白腻,脉沉滑缓。
  • 治法:豁痰熄风,辛温开窍。
  • 方药:苏合香丸研碎水冲服,并用涤痰汤煎服。

2.脱证

  • 主症:突然昏仆,不省人事,目合口张,鼻鼾息微,手撒肢冷,汗多,大小便自遗,肢体软瘫。舌痿,脉细弱或脉微欲绝。
  • 治法:益气回阳,救阴固脱。
  • 方药:参附汤加味。汗出不止加黄芪、龙骨、牡蛎;或用参脉散治疗。

3.后遗症

(1)半身不遂

①气虚血瘀,脉络瘀阻

  • 主症:半身不遂,肢体乏力,伴有患侧手足浮肿,语言謇塞,口眼歪斜,面色萎黄,或黯淡无华。苔薄白,舌淡紫,或舌体不正,脉细涩无力等。
  • 治法:补气活血,通经活络。
  • 方药:补阳还五汤。口眼歪斜加白附子、全蝎;大便秘结加麻仁、郁李仁;上肢偏废加桂枝;下肢瘫软无力加桑寄生、牛膝。

②肝阳上亢,脉络瘀阻

  • 主症:半身不遂,患侧僵硬拘挛,兼见头晕,面赤耳鸣。舌红绛,苔薄黄,脉弦硬有力。
  • 治法:平肝潜阳,熄风通络。
  • 方药:天麻钩藤饮。

(2)语言不利

  • 主症:风痰上扰,经络失和,故见舌强语謇,或见音喑失语,肢体麻木。脉弦滑。
  • 治法:祛风除痰,宣窍通络。
  • 方药:解语丹。病邪偏在脾可加苍术、半夏;偏在心可加珍珠母、琥珀;偏在肾用地黄饮子。

(3)口眼歪斜

  • 主症:口眼歪斜,口角偏向健侧,患侧眼不能闭,不能皱眉。
  • 治法:祛风、除痰、通络。
  • 方药:牵正散。口眼瞤动加天麻、钩藤、石决明。

【其他疗法】

1.常用中成药

  • 脑得生丸,适用于风痰瘀血,痹阻脉络患者,口服,每次9g,每日3次;
  • 牛黄清心丸,适用于痰热内闭清窍患者,每次1丸,每日1次;
  • 苏合香丸,适用于痰湿蒙塞心神患者,每次1丸,每日l~2次。

2.针灸疗法

  • 中脏腑:闭证:水沟、太冲、劳宫。毫针刺用泻法或点刺出血。
  • 脱证:关元、神阙。灸法。
  • 中经络与半身不遂:上肢:肩髃、曲池、手三里、合谷;
  • 下肢:环跳、阳陵泉、足三里、昆仑。补健侧,泻患侧。
  • 语言不利:金津、玉液、内关、三阴交。
  • 口眼歪斜:地仓、颊车、合谷、内庭、太冲。初起可单刺病侧,病久可左右均刺。

【预防护理】

1.对年龄在四旬以上,经常出现头痛、眩晕、肢麻、肉瞤,以及一时性语言不利等症,多属中风先兆,必须加强防治。除应针对病因病机给予药物防治外,还应注意生活调摄。平时适当进行锻炼,如太极拳、气功等,以增强体质,提高防治效果。

2.加强护理是提高临床治愈率,减少合并症,降低死亡率的重要环节。在做好一般护理的基础上,要根据各证候的病机特点重视辨证施护。急性期病人宜卧床休息,同时密切观察病情,重点注意神志、瞳神、气息、脉象等情况,若体温超过39°C,可物理降温,并警惕抽搐、呃逆、呕血及虚脱等变证的发生。保持呼吸道通畅,防止肺部感染。待病人神志清醒后,言语謇涩或不语者,即当进行语言训练。病情稳定后,可配合推拿及功能训练,并指导病人自我锻炼,促进患肢功能的恢复。

中风以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语言不利,偏身麻木为主症,甚则神志昏蒙或昏迷,应与痫证、厥证相鉴别。中风一病,病位在脑,病机较为复杂,常涉及心、肝、肾、脾以及经络、血脉。其病因,以内伤积损为主,即脏腑失调,阴阳偏胜。临床常分为中经络和中脏腑两大类。中经络,一般无神志改变而病轻;中脏腑,常有神志不清而病中。真中,是由脉络空虚,风邪入中经络引起;类中是由阳化风动,气血上逆,夹痰夹火,流窜经络,蒙蔽清窍而成。本病多见于年迈之人,年逾四旬以后,阴气自半,气血渐衰,偶因将息失宜,或情志所伤等诱因,有如巍峨大厦,而基础不固,一遇大风,则颓然崩倒。一旦发病,大多难于治疗。尤其卒中昏迷,预后不佳;后遗诸证亦往往不能短期恢复和完全恢复,且有复中的可能,如复中病情重者其预后更差。

参考书目:李佃贵主编.中医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