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中医百科
  2. 三白草

三白草

名称

水木通(《纲目拾遗》),五路白、白水鸡(《福建民间草药》),水伴深乌、白面姑(《广西中兽医药植》),过塘莲(《南宁市药物志》),三点白、水牛草、水九节莲(《江西民间草药》),白花莲、白叶莲(《江西民间草药验方》),一白二白(《湖南药物志》),田三白,土玉竹、白黄脚(《闽东本草》),五叶白、白桔朝、白花照水莲(《福建中草药》),天性草(《中草药治肿瘤资料选编》)。

三白草的种植和炮制

来源

为三白草科植物三白草的全草。四季均可采,洗净,晒干。7~9月采收地上部分,晒干。

【原形态】

多年生草本,高30~90厘米。地下茎有须状小根。茎直立,或下部伏地,有纵肋,无毛。单叶互生;叶柄长2~3厘米,基部抱茎;叶片卵形或卵状披针形,长6~14厘米,宽3~7厘米,先端尖或渐尖,基部心形略成耳状,全缘或近全缘,绿色,两面无毛,基出5脉;茎端花序下的叶2片或3片,常于夏初变为白色。总状花序生在茎上端,与叶对生,长达14厘米;总花梗及花柄均有毛;花苞倒披针形,长约2毫米,边生细毛;花两性,无花被,出自花苞基部;雄蕊6,花丝与花药等长;雌蕊1,由4心皮联合而成,子房圆形,柱头4,向外反曲。蒴果成熟后顶端开裂。种子圆形。花期5~8月。果期6~9月。

【生境分布】

生长在沟旁、沼泽等低湿低湿及近水的地方。分布河北、山东、安徽、江苏、浙江、广东、湖南、湖北、江西、四川等地。

性味

苦辛,寒。

  • ①《唐本草》:味甘辛,寒,有小毒。
  • ②《福建中草药》:苦辛,凉。

性状

本品根茎呈圆柱形,稍弯曲,有分枝,长短不等;表面灰褐色,粗糙,有节及纵皱纹,节上有须根,呈环节状,节间长约2cm;质硬而脆,易折断,断面类白色,粉性。茎呈圆柱形,有纵沟4条,一条较宽广;断面黄色,纤维性,中空。单叶互生,叶片卵形或卵状披针形,长4~15cm,宽2~10cm;先端渐尖,基部心形,全缘,基出脉5条;叶柄较长,有纵皱纹。总状花序于枝顶与叶对生,花小,棕褐色。蒴果近球形。气微,味淡。

三白草的效果

功效

为三白草科植物三白草的全草。主治水肿,脚气,黄疸,淋浊,带下,痈肿,疗毒。

经脉

归肺、膀胱经。

主治

清利湿热,消肿,解毒。治水肿,脚气,黄疸,淋浊,带下,痈肿,疗毒。

  • ①《唐本草》:主水肿,脚气,利大小便,消痰破癖,除积聚,消疔肿。
  • ②《本草拾遗》:捣绞汁服,令人吐逆,除胸膈热痰,亦主疟及小儿痞满。
  • ③《植物名实图考》:治筋骨及妇人调经多用之。
  • ④《岭南采药录》:治淋浊,利小便,消热毒。
  • ⑤《广西中药志》:治妇女白带及痧气。
  • ⑥《本草推陈》:治火淋,虚淋,黄疸。
  • ⑦《湖南药物志》:治痢疾,蛇咬伤。

用法用量

  • 内服:煎汤,9~15克;或捣汁饮。
  • 外用:外用鲜品适量,捣敷或煎水洗。

三白草的药方

  • ①治疔疮炎肿:三白草鲜叶一握,捣烂,敷患处,日换两次。(《福建民间草药》)。
  • ②治绣球风:鲜三白草,捣汁洗患部。(《浙扛天目山药植志》)